您的位置:首页 > 读后感 > 励志文章读后感1000字(4篇)1-14-89

励志文章读后感1000字(4篇)1-14-89

读后感 来源:www.xuehanzi.net 发布时间:2024-06-13 18:24 类型:童年 图门祺福
«  »

励志文章读后感篇1

《童年》写于1931年,它向读者们展现了高尔基童年时期在外祖父家的生活,记录了高尔基在沙皇统治下的心路历程。书里十分成功地塑造了几个角色,尤其是外祖母这一角色,她被称为“俄罗斯文学史上最鲜明、最富有诗意的形象之一”。小说真实地描写了19世纪70—90年代俄国社会的面貌,展示了充满残酷、野蛮、愚昧、污秽的令人窒息的生活。阅读《童年》时,我真切地体会到沙皇专制制度的腐败、丑恶,老百姓身处黑暗而不知的奴性与麻木,和年轻一代反抗黑暗、奴役,追求自由、光明的苦难历程。

励志文章读后感

书中形象地描绘了主人公阿廖沙悲惨的童年。主人公阿廖沙痛苦的童年生活打动着我:四岁丧父,跟随悲痛欲绝的母亲和慈祥的外祖母到专横的、濒临破产的小染坊主外祖父家,却经常挨暴戾的外祖父的毒打。但善良的外祖母处处护着他。在外祖父家,他认识了很多“安安静静”的亲戚,其中包括两个自私、贪得无厌的、为了分家不顾一切的米哈伊洛舅舅和雅科夫舅舅,还有两个都叫萨拉的表哥。朴实、深爱着阿廖沙的“小茨冈”(伊凡)每次都用胳膊挡外祖父打在阿廖沙身上的鞭子,尽管会被抽得红肿。但强壮的他,后来却在帮二舅雅科夫抬十字架时给活活压死了。

阿廖沙的童年是黑暗的,就像他的家庭一样。周围残酷的事情太多了,有时甚至连他自己都不敢相信竟会发生那样的事情。但好在有外祖母——全家人的精神支柱。阿廖沙也还认识很多其他的人:搬进新房子后的几个房客、隔壁的三少爷,等等。阿廖沙从家人的一些“奇怪”的举动中懵懂的明白了一些道理。高尔基的童年跟我们现在比起来,实在是太悲惨了!

和阿廖沙相比,我们的童年是灿烂的,是彩色的;是没有烦恼痛苦的,更是无忧无虑的。我们的生活中很少有家人之间的勾心斗角,为争夺财产而打架斗殴之类贪婪、凶狠的事情。更不会发生残忍的把某个无辜的人无端地折磨致死这类想都没想过的“恐怖事件”,等等。而现在的我们,更是不愁吃不愁穿。并且,还可以上学,接受更多的知识。

但拥有着这些,我们并不知足。我们总是奢求更多。的确,我们不用像阿廖沙那样只十一岁就到“人间”独自闯荡。但读过《童年》之后,我们应该悔过自己曾经的奢侈,我们应该不再浪费,我们应该学会珍惜。

那么,就从现在开始吧。我们不再奢侈,不再浪费;我们开始为长辈着想,体谅他们;我们更应该开始满足自己的幸福生活。

励志文章读后感篇2

“沉默并不是死寂,无言并不代表无心,命运坎坷的小人物也许更能从贝多芬的音乐中汲取精神的力量。即使是最卑微的人,在贝多芬的音乐中,也能宛如英雄!”它奏出的音乐,就是奏出了他那纯洁无暇的内心世界,奏出了他的巨大成就。也许,正常人不会想到的,更不可能用心灵去触摸他的内心世界,去倾听他所奏的“交响曲”,去为苦难的生活做出无代价的、不求回报的贡献。记住:不要被苦难而击倒你以后的人生。只要坚信:彩虹就在风雨后,只需要坚强的你去做出正确的选择,为下一步的人生奠定坚实的基础!

贝多芬曾经把自己比作“老狮子”、“一座倒了的火山”、他曾经也认为“一株树比一个人好”,树可以啼听大自然的声音,而耳聋的他却听不到任何声音,他远离人世的喧嚣和纷争,在这里获得了心灵的纯洁与安定,他又是多么的坚强的去摆脱这一切的,勇敢的与命运斗争,而音乐——他忠实的朋友,将永远陪伴他,不会离开他。

这样艰难的问题,一位平凡的人做不到,而一位残疾人却做到了,可见这个伟大的人,这个奇迹的出现,都来源于他那种坚持不懈的精神。他不只是巨人,更是一个凡人,他是多么有价值,他活着,这个世界也会因它的存在而更精彩!

上帝如此的公平,他给予了我么更多的财富,而我们并没有珍惜,这已经是错上加错了。人的外貌不是上帝赐予的,它仅仅给了我们一次选择的机会,只是看你是否把握了、珍惜了,是否做出了正确的选择。也许,你在恨上帝,其实,真真正正可恨的人却是没有把握,而埋怨别人的那个蛮不讲理的人。即使你有俊俏的容颜,却骄傲自满,不卑不亢,最终,你将会变成被别人所抛弃的人。如果你怀着一颗常人的心去面对现实,那么,终点,到了,就在你的眼前,足以看到。那也将是下辈子你的幸福站,就是成功的彼岸,是你最辉煌的时刻,最精彩的一瞬间,你将成为凡人眼中的凡人,巨人眼中的巨人。将会改变别人对你的态度。

贝多芬——巨人!贝多芬——凡人!贝多芬——非同寻常的人……

贝多芬——坚强;贝多芬——伟大;贝多芬——我们心中的巨人;贝多芬……

贝多芬,我们的骄傲!贝多芬我们的自豪!贝多芬……

励志文章读后感篇3

看完《活着》,不由得沉沉地叹了一口气。

“唉,《活着》是个悲剧啊!”

话刚离口,便哑然失笑了。福贵,一个名字上就寄托了旧时代太多希冀的浪荡公子,在经历家境中落后重新拿起农具,想要创造一份新生活。然而树欲静而风不止,命运和时代并不允许他有微小的请求,于是,一场命运与生命的博弈开始了。

先后在民国失去了父亲,内战中失去了母亲,大跃进中失去了儿子,失去了女儿。亲人的离去给了他沉重的打击,短暂的幸福在他生命中来了又去,留给他的只有回忆。而每一次亲人的离去,看似偶然,又是冥冥之中的必然。时代的荒谬与蒙昧给了他特有的麻木,而他们身上折射出专属那个时代的价值观与功利性,以及简单粗暴的执行方式,或许才是亲人离去的真正原因。《声息》中有过这样一句话“死去的人幸运地离开了,活着的人却要留下来,阅尽这黑白世界的荒凉与繁芜。”福贵是幸运的,他在被诅咒一样的生活中活了下来。然而“幸运”这个词,这时又显得多么讽刺。

史铁生在《我与地坛》里有一段经典的话,他说:“死不必着急,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有着同样不幸的经历,史铁生在长期的沉沦之后发出了这样的慨叹。其实,他虽这样说,从心底还是惧怕死亡的,活着对于他来说,仍有所期盼,就像他自己所说的,还有“一个青年所渴盼的爱情”,但是他在对死亡的恐惧中看淡了生死。

与之相较,福贵的话就多了许多时间雕琢与命运捉弄的无奈。

“我是有时候想想伤心,有时候想想又很踏实,家里人全是我送的葬,全是我亲手埋的,到了有一天我脚一伸,也不用担心谁了。我也想通了,轮到自己死时,安安心心死就是,不用盼着收尸的人,村里肯定会有人来埋我的,要不我一死,那气味谁也受不了。我不会让别人白白埋我的。我在枕头底下压了十元钱。这十元钱我是饿死也不会去动它的,村里人也都知道我死后是要和家珍她们埋在一起的。”

我想,他看待死亡已经颇有一些解脱的意味,就像一场征程终于有了一个结果,无论目的地的风景是好是坏,旅行者都欣然地接受了。

掩上书页,世间百态一幕幕于眼前闪现。从大富大贵到穷困潦倒,从混混沌沌到艰难度日,在家人的离去中孤独存活的他,依旧顽强地“活着”。这时的“活着”已经从一种状态转变为一种境界,一种高度。纵使千疮百孔,纵然阅尽世事无常,可只要我们还活着,就要仰起头,勇敢地面对这个世界,忍受命运、接受命运、热爱命运。“总有一天,我们会忍痛去爱生活、爱命运,那才是成熟。”我想,这大概也是作者的本意。用血肉之躯去承担天意,走完“活着”的路,尽完“活着”的责任。

何其幸运,我们活在这样一个崭新的时代,有足够的勇气去面对过往的是是非非,有足够的头脑去审视过去,继往开来。

“就命运而言,休论公道。”让我们多一份从容,坚强地走下去!

扩展阅读:

1、《艾青诗选》高中读后感大全(6篇)3-12-68

2、九年级读《艾青诗选》读后感600字(4篇)1-2-41

3、中学生《傅雷家书》读后感400字(4篇)2-17-81

4、《城南旧事》关于读后感200字(5篇)2-17-49

5、经典电视剧《恰同学少年》观后感1000字(3篇)4-15-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