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句子大全 > 《望月》优秀教案设计(锦集17篇)5-17-53

《望月》优秀教案设计(锦集17篇)5-17-53

句子大全 来源:www.xuehanzi.net 发布时间:2024-04-18 20:08 类型:精选 风芮佳
«  »

简介:感谢网友“风芮佳”参与投稿,今天小编在这给大家整理了《望月》优秀教案设计(共17篇),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篇1: 《望月》优秀教案设计

谈话导入

1.当当当当当

(听到这个开场白,我就想笑,想到了唐僧对待悟空,老师仿佛在说:“悟空,你知不知道什么叫‘当当当当当当当’?”当时忍住了,但是事后想想,挺有意思的。)

2.舞台和我们的教室是一样的一样的啊

一、谈话导入

1.今天我们要学习当代著名作家赵丽宏的文章《望月》,齐读课题

2.这样读是不是让月光太亮了,看看这幅图,想想月亮停留自爱空中的那种感觉,看看,月光究竟是怎么一回事。

3.课前大家都读了课文,老师想了解一下大家的读书情况,谁先来读一读呢?

(1)指名读

(2)老师还在不断地交流

二、新授

1.“少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这是谁眼中的月亮,那作者心目中的月亮是什么样的呢?请大家自己读读这段话

(1)屏幕出示,学生读

声音这么嘈杂怎么能读出这种感觉呢?让我们再读读这段文字,如果有让你心动的词语,让我们划下来,细细地品味,可能让你知道更多藏在文字的情思。

(这个问题设计得非常好,非常符合新课程标准和语文课堂教学要求问题要整的精神,一个问题就带动了学生全文的朗读,很用心的设计。)

(2)师生交流

(3)指名读(配乐)

美文、美读、有没有同学自己推荐自己来读读这首诗篇的呢?学生自己推荐读

教师点评:如果让我们沐浴在这宁静的月下,那一定是非常美好的感觉,难怪作者晚上不睡觉,到甲板上欣赏美丽的夜色,其实谁不着的不断有作者,还有我的`小外甥,这都是月亮惹的祸

2.谁愿意读,我和小外甥对诗的那一段话

指名读

出示:诗文

这些诗都镶嵌着一轮明月,在诗人的诗文中都有哪些内容,你看到了什么?

师生交流

3.月亮还是那一轮月亮,月在诗人的眼里是非常善于变化的。

(1)有……作用,有……作用等等

(2)齐读文中带有月的诗句

(3)有月的诗歌多如繁星,你们还知道哪些带有月亮的诗歌呢

(4)师生交流

“秦时明月汉时关,……”

指导学生朗读这首诗,

(5)教师范背:《春江花月夜》配乐,让我们在这样动情的音乐声中好好地颂颂有月的古诗

(6)学生吟诵

3.让我们在回到甲板上,看看在小外甥的眼睛里,月亮是怎么样的呢?

(1)学生说:……

(2)表情要是在动人一些就更加绘声绘色了

(3)小外甥眼中的月亮令人惊讶

(4)老师不改一个字,同样是一首诗。(把小外甥的文字改成了诗的排列方式)

出示:

月亮像什么

月亮像什么

像眼睛

这是

明亮的眼睛

它很喜欢

看我们的大地

所以

每一次闭上

又忍不住

睁开

每个月

都要圆圆地

睁大一次

(这里又是老师的一大创新,合理地使用教材,不管是否恰当,但是我觉得处理得很好,诗一样的语言,加上诗一样的课文,美,真的很美!)

我们都和小外甥一样,一样地对生活充满情趣,月亮在你的心目中像什么呢?

(1)像少女、魔术师、摇篮、

(2)载大家的眼里月亮是多趣的,在作家的眼里,在诗人的眼里是多情多愁的。为什么同样一轮月亮在不同的人的眼里,为什么就不同了呢?

你有一颗怎样的心,就有一颗怎样的月。这就是以心观物,万物皆有情。

(老师讲了一段让人听不懂的话,让学生难以明白。)

用南京市著名特级教师刘智春老师的话说,听一位语文和口语功底非常深厚的教师上课,听课的老师是一种享受不谈,对于学生来说,所受到的熏陶也是非常令人难以忘怀的。试想,如果每一位语文教师都具备这样的素质,用诗一样的语言,带领的学生读书、感悟,是一件多么美好的事情啊,即使有的学生感到疑惑,时间一长,熏陶的作用肯定要在其中显现。语文教师的魅力就在这里了。老师的评语和点拨似乎都没有离开过“月”字,一“月”何美,一“师”何能?都体现在浓浓的月色中了。

篇2:《望月》第二课时优秀教案设计

《望月》第二课时优秀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文中有关诗句。

2、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在文中表达的思想——为小外甥的聪明好学、富于幻想而感到自豪,对祖国的未来充满希望;激发学生热爱祖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

一、复习导入 。

1、这篇课文写的是什么?(板书:“我”小外甥)

2、在夜深人静的时候,“我”独自一个在江轮甲板上赏月,看到的月光照耀下江上景色是怎样的呢?(板书:赏月)

3、出示“月夜江上美景图”。学生看图后,出示第2自然段文字。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讲读课文第二段。

过渡:正当“我”尽情地欣赏着“月夜江上美景”的时候,小外甥也来赏月了。仔细阅读课文的第二段,想一想,“我”与小外甥在赏月的过程中交谈了什么呢?(板书:交谈)

1、默读,思考。

2、检查、交流,小结,板书:颂月、论月。

3、讲读5—12自然段。

过渡:“我”和小外甥是怎么“我一句你一句”地对背诵颂月古诗的?

(1)同桌分角色朗读。并想一想,他们对背了几次,每一次对背的诗句是什么意思,有什么联系呢?

(2)分角色对背古诗。讨论交流上述问题。(三次,每一组诗的作者教师都是明知故问,第二组都是表达思乡之情的,第三组都是写在江上看月亮。)

(3)小结。

(4)多媒体出示情景,学生背诵。

(5)想一想,读了“我”和小外甥对背古诗的情景,你们体会到了什么?(对背诗不是随随便便的,你背的诗还得跟我背的诗有一定的联系呢!小外甥自信、聪明、机灵,“我”真不愧是一位大作家。)

(6)指名表演背诵。

6、讲读14—20自然段。

过渡:小外甥不仅向“我”挑战,对背诵月的古诗,而且问“我”“月亮像什么?”

(1)指名朗读。思考:“我”有没有直接回答小外甥的问题?为什么?

(2)检查交流。

(3)自读,思考:小外甥把月亮比作什么?划出有关的句子。

(4)出示句子,指名朗读,要求“绘声绘色”地叙述。

(5)小结。

三、讲读第三段。

过渡:“我”和小外甥在月光下进行交谈,交谈了多长的时间,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结束的?

1、范读。

2、交流。

3、指名朗读。

四、总结深究课文。

1、作者写小外甥主动向“我”挑战,对背颂月古诗,问“我”“月亮像什么”。想向我们说明什么呢?

2、质疑赏析。你读了这篇课文后,认为还有什么问题值得研究的?

3、提示总结。

古诗是我国优秀民族文化中的瑰宝!多读、多背、多想,不仅能陶冶人的性情,更能启迪人的智慧,开发人的想象力。想象力是创新思维能力一种。二十一世纪的中国期盼更多富有创新力的人才呀!

“我”独自一人站在甲板上也展开了幻想的翅膀。“我”会幻想些什么?(从小外甥的身上,他看到了祖国的未来,是充满希望的。)

这篇课文写的景很美,写的小外甥很可爱,告诉我们的"道理是深远的。整篇课文的语言是那么优美的。

五、作业 。

1、背诵课文。

2、搜集并背诵写有关山(或水)的古诗,看谁背得多。

附板书:

“我” 小外甥

赏月

望月 颂月 聪明好学

交谈

论月 爱幻想

简评:

著名的文学家、语言学家夏沔尊先生在二十年代就提出,要多读高级文艺作品,尤其是青少年学生。他说,高级文艺作品宛如“贞娴的淑女”,低级文艺作品就像“媚惑的娼妇”。高级的文艺作品,给读者留有很大的想象空间,会“智者见智,仁者见仁”。

《望月》是著名的作家赵丽宏的散文。文章中描写的“月下江景”是非常美丽的,介绍的他的小外甥是十分可爱的。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是深远的,语言是隽永的。应该说,这篇文章是一篇高级的文艺作品,在苏教版小学语文课本中是一篇比较好的课文。我反对把“短、浅、白”的文章,作为课文。

散文、小说等文学作品,在小学语文课本中,都当作记叙文来教。在教学中,如何引导学在弄清楚记叙文的“六要素”,理解课文内容的同时,激发他们热爱文学的兴趣,萌生探求文学殿堂的欲望。这是小学语文教学中需要研究的一个课题。每个语文老师都要有战略的眼光,认真思考这个问题。

蔡小玉老师选择《望月》,上了一堂研究课。她是有胆量的,上课也是成功的。我揣摩她教学的指导思想,概括为六个字:低起点,巧引导。也就是放低教学的要求,采取有效的方法进行引导。能引则引,逐步提高学习的要求。我认为,她确定的指导思想是正确的。在具体的教学中,她采取了三条措施:

1、合理地安排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安排是否合理,是取得教学成功的关键。她安排教学过程 :一是遵循作者的思路。引导学生弄清事情的情节——“我”在江轮的甲板上望月,与小外甥交谈(对背颂月古诗、讨论月亮像什么)、“我”一人在甲板上展开了幻想的翅膀。二是遵循学生阅读的规律。引导他们先理解内容,再理解内在的意思。如第二段,先找出文中“我”与小外甥“交谈”什么,再思考:可看出小外甥是一个怎样的孩子。三是遵循学生认识事物的规律,由易到难,先理解一般内容,再提出更较高的学习要求。

2、努力地创设课文情境。什么是情境?指作者在文中所描写的人、景、物和当时当场的气氛。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入境始觉亲”。只有亲临其“境”,才能真正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与作者产生共鸣。“我”在甲板上赏月时的情境,是恬静的,他的心情是愉悦的。小外甥与“我”“我一句你一句”地对背颂月古诗的情境,是紧张而生动的。小外甥是自信的,“我”是沉着而自豪的。小外甥叙述“月亮像什么”时的情境,是生动有趣的。“我”的心情由自豪变为“佩服”了。“我”一人幻想的情境,是清幽的,心情是深远的。她正确地把握了课文中的一个个情境,并运用现代化的教学媒体、分角色朗读、想象和语言描绘等手段,生动地再现了这几个情境,有效地帮助学生体会了作者的思想感情。

3、耐心地引导品读体会。文学作品的内含是很丰富的,是通过描写境界、塑造形象来陶冶、感染读者的。阅读文学作品,一定要细细品读语言,领悟准确、鲜明、生动的特点,同时要感悟作品所塑像的形象。读者对形象的感悟越深,作品的价值就越大。因此,她在教学中耐心地引导学生品读小外甥与“我”对的诗句时,辨析每次对背诗句的“同”、“异”,理解小外甥出“对”的角度,感悟小外甥的“机灵”。在诵读小外甥想象月亮的句段时,感悟他的胆识——把天空当作人,把月亮当作他的眼睛。在品读我“展开幻想的翅膀……”时,启发学生想象、讨论。这里的引导还不到位,如学生能想到:他希望祖国的下一代,都能像小外甥那样:聪明好学、爱幻想。那么,“我”的形象就高大了,文章的含义也就更大了。

课堂教学是一门艺术,是一门遗憾的艺术。在这堂课中,也有一些值得讨论的问题,但瑕不掩瑜。这是我听到的最满意的一堂课。就教学而言,我希望大家多上课,多思考。这样才能在课堂教学中,运用教学机智,生成新的教学目标 ,减少失误。

篇3:课文《望月》教案设计

课文《望月》教案设计

(一)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分角色朗读课文。

2、学会生字新词。

3、能联系课文内容,理解文中描写月光和小外甥对月亮产生想象的句子的意思。

4、通过朗读训练,激发学生主动积累诗句的兴趣,启发学生展开幻想的翅膀,用童心来感受和反映世界。

[教学重点难点]: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分角色朗读课文。

2、能联系课文内容,理解文中描写月光和小外甥对月亮产生想象的句子的意思。

3、通过朗读训练,激发学生主动积累诗句的兴趣,启发学生展开幻想的翅膀,用童心来感受和反映世界。

[教学具准备及辅助活动]:赛诗会

[主要板书计划]:

16望月

月下江景美丽如画

比背诗句聪明好学

想象月亮爱幻想

独坐甲板展开幻想

[作业设计、安排]

课内:抄词、写近义词、背诵课文、练习册部分作业

课外:背课文、赛诗会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9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2个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理清文章脉络。

一、背诗导入,板书揭题:

1、同学们知道哪些有关月亮的诗歌?请大家背一背,一人一句。

2、揭题

二、初读课文,扫除字词障碍

1、明确:读通全文,划出不理解词句,想清解决。

2、学生读文,自学字词

3、指名分段朗读。

4、词义质疑:

清辉:淡雅清纯的光辉。

凝望:出神地看

绘声绘色:形容叙述、描写生动逼真。(联系课文)

云絮:絮,像棉絮的东面。淡淡的云朵。

剪影:照人脸或人体轮廓剪纸成形。这里指事物的轮廓。

不假思索:假,借用。用不着想,形容说话,做事迅速。

晶莹:光亮而透明

隐隐约约:看起来不很清

5、存疑:

“诗,和月光一起,沐浴……,……清幽旷远”

三、再读课文,理清文章脉络

1、默读课文,思考:课文是不是单单写月亮的?除了写月亮还写了什么?

2、指名回答:板书:景比赛想象

3、我们应怎样分段?概括段意?

第一段(1―2)深夜,“我”在甲板上欣赏月下的江景

第二段(3―13)小外甥和“我”比赛背诵写月亮的诗句。

第三段(14―20)小外甥对月亮的独特而富有童趣的想象。

第四段(21)“我”独身一人在甲板上展开了幻想的翅膀。

四、课堂练习

五、1、进行写字指导甥瞳仁锁絮幽欠

2、钢笔描红、临写。

3、写近义词

光点凝望()惊奇()封闭()

4、抄词:

清辉流动封销不假思索光斑瞳仁

闪烁挑战剪影绘声绘色沐浴比喻

云絮呵欠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一、听写词语

二、学习第一段

1、师读课文,让学生闭上眼睛用心地听,仔细想想你的感受是怎样的?

3、同学们,想不想把这幅画画出来?

4、学生细读课文,思考作者描绘的“图画”上有哪些景物以及这些景物是什么样子的?

交流。

景物:月光江面芦荡梅林山峰

江面----浮光跃

芦荡梅林山峰----镀上花边

5、学生当场打开画笔进行绘画,其它同学根据课文内容进行评议。

6、播放第一段录音(诵读),再看看同学画的图感受意境。

6、看图,尝试背诵。

三、学习第二段

1、学生自由读课文

2、出示句子:“是月亮把我叫醒了。”小外甥调皮地朝我眨了眨眼睛,又仰起头凝望着天上的月亮出神了。

教师质疑:月亮怎么会叫醒人?

3、出示句子:小外甥聪明好学,爱幻想,和他交谈是一件愉快的事情。

聪明而又好学体现在哪里?

角色读5--11节。

4、了解诗句意思。

5、指导读诗、背诗。

6、教师口述,引入情境,诗句是美妙的,月光是美妙的,这两种美妙的东西一起滋润着

“我们”的心田,使我们天比舒畅,美丽而幽静,空旷而辽远的气氛中。

出示句子:诗,和月光一起,沐浴着我们,让我们清幽旷远的气氛中。

反复朗读,体会意境。

7、小结谈话,激发学生主动积累诗句的兴趣。

学习了第二段课文,给你留下深刻印象的是什么?(小外甥聪明好学,爱幻想)

五、作业:《练习册》P54、二、三)

收集有关山水的古诗,背一背,准备赛诗会。

第三课时

一、复习:

课文中的小外甥是一个什么样的小孩子?

爱幻想又体现在哪里?

让我们继续学习。(板书:爱幻想)

二、学习第三段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2、提问:这一段写的是什么?(板书:想象月亮)

小外甥是怎样想象月亮的?画出有关句子,连起来说一说。

出示句子:“像眼睛,天的眼睛”“这是明亮的眼睛。它很喜欢看我们的大地,所以每一次闭上了,又忍不住偷偷睁开,每个月都要圆圆地睁开一次……”

你觉得小外甥的想象怎么样?请联系你的生活经验去感受一下。

自由读句子,指名读。

3、讨论交流。(想象奇特,富有童趣)

4、继续读课文,找出描写小外甥说话时的动作,神情的句子。

出示句子:

突然,小外甥又冒出一个问题来……

他瞪大眼睛等我们回答,两个乌黑的瞳仁里,各有一个这晶晶的小月亮闪闪发光。

……小外甥几乎不假思索地回答。

他绘声给色地说着,仿佛在讲一个现成地童话故事。

圈出你认为应重读的词,读,品味。

学生交流感受。

5、分角色读这一段。

四、学习第四段。

1、齐读课文

2、提问:这一段写什么?

(板书:独坐甲板,展开幻想)

3、启发谈话:在小外甥的感染下,作者也情不自禁地展开了幻想的翅膀。你们想不想随作者一起去幻想一下?闭眼。

五、听录音,展开幻想。

闭眼,现在,你变成了作者,甲板上只留你……

引导说说幻想中的东西。

六、作业

1、背诵课文

2、赛诗会(课外)

第四课时

教学目的:

⒈通过活动,让学生进一步体会月景的美丽以及人们借月亮来寄托思念、抒发情怀的思想感情。

⒉培养学生想象力、自主创造能力和语文综合表达能力。

教学准备:

⒈收集并背诵描写月亮的古诗,学唱有关月亮的歌曲。

⒉排练小合唱《月光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⒈清幽的夜空,明月深情地凝视着大地,静静地倾洒着它皎洁的光辉。从古至今,月亮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一直是神圣的象征,它以其旷远和神秘寄寓着人们幽远的思念和无尽的遐想,像这样的图片老师还收集了一些,同学们想不想看一看?

⒉多媒体出示月景图。

[通过观看几幅美丽的月景图,把学生带进了如诗如画的月夜,这样的情感创设,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唤醒了学生的求知渴望。]

⒊从同学们情不自禁的赞叹声中,老师体会到同学们被美丽的月景迷住了,谁来描述一下自己所看到的画面?

⒋千百年来有多少文人墨客,为月亮所倾倒,被月景陶醉,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美丽诗篇,老师有一首最喜欢的写月的词,同学们想不想听听呢?

⒌谁来把你最喜欢的写月诗读给大家听听呢?

⒍看来同学们积累了很多写月的古诗,接下来我们来做个游戏好吗?

二、游戏辅助,加深理解。

⒈第一个活动:看题目,背古诗。

⑴六个词语各代表一首古诗,请选手选择。

⑵依次看题目背古诗,背不出可以朗读。

[通过看诗题背古诗,检查了学生对写月诗的积累情况。]

⑶小结:刚才各组同学都表现不错,特别是朗读时很投入,很有感情。

⒉不过,刚才的游戏只是个热身赛,接下来的游戏难度就增加了,但也更有趣了!

⒊第二个游戏:给图画配古诗。

⑴每个词语后面是一幅画,老师已经给图画配上了一首诗,也请同学们根据画面内容来配一首古诗,看看我们配的古诗是否相同。

⑵依次看图画配古诗,并朗读古诗。

[让学生根据自己对图画内容的理解来绘图画,配上适当的古诗,实际检查了学生对写月诗的理解情况。]

⑶小结:能给图画配上合适的古诗,看来同学们不光会背古诗,而且对古诗还有一定的理解。

⒋同学们有没有发现我们刚才所朗读的这些诗除了都写月亮之外,还有什么共同的特点呢?(板书:幽远的思念)

[通过恬当的小结,揭示了传统的月亮文学,也达成了教学目标。]

⒌第三个游戏:唱月亮的歌曲。

月亮在诗人眼中是个宠儿,在其他的艺术家心中也是最为钟爱的,例如歌曲当中就经常出现月亮。

⑴谁来唱几句有关于月亮的歌曲?

⑵我们学校合唱队曾经唱过一首歌叫《月光光》,非常好听,我们班有好几个合唱队员,我们来欣赏一下他们的表演。

⑶请同学们说说听完后的感觉。

⑷我怎么听着听着想睡觉呀?请合唱队员解释一下。

⑸小结:怪不得听着听着,我好像回到了儿时,躺在摇篮里沉沉睡觉,原来月亮确能引发人无尽的遐想。(板书)

三、分组合作,借月抒怀。

⒈除了诗、歌曲还有很多种艺术形式可以借月亮来表达自己内心的情感,这样吧,我给大家创造一个机会,学做一回艺术家。

⒉多媒体出示:“现在你是一个艺术家,请你用编歌、写诗、书法、画画、朗诵、写话等形式通过月亮来表达你的情感。”

⒊学生汇报,说清楚作品是什么?为什么创作这幅作品?

[知识的积累和能力的形成依赖于主体的亲身实践,在写诗、画画、编歌等实践中,学生把感知、理解、内化的知识转化为了运用的能力。]

⒋总结全文。

聆听着同学们的汇报,老师更深刻地感受到月亮是一首恬静的诗,是一曲委婉的歌,是一幅含蓄的画,是一段绵长的情,让我们在《小白船》优美的旋律中,再一次领略一下美丽的月景带给我们幽远的思念和无尽的遐想。

(二)

教材简析

本文是一篇散文,记叙了“我”在甲板上赏月时,聪明好学、爱幻想的小外甥和“我”比赛背诵写月亮的诗句以及小外甥对月亮的独特而富有童趣的想象。作者文笔生动活泼,聪明好学、爱幻想的小外甥跃然纸上。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分角色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能给课文分段,并概括大意。

4、能联系课文内容,理解文中描写月光和小外甥对月光产生想像的句子的意思。

5、通过朗读训练,激发学生主动积累诗句的兴趣,启发学生展开幻想的翅膀,用童心来感受和反映世界。

重点、难点:

1、联系课文内容,理解文中描写月光和小外甥对月光产生想像的句子的意思。

2、通过朗读训练,启发学生展开幻想的翅膀,用童心来感来感受和反映世界。

教学时间: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揭示课题

1、同学们,你们知道哪些有关月亮的诗句?请大家背诵。

2、今天,我们学习一篇有关月亮的课文,中间也有不少月亮的诗句,请同学们仔细读课文。

3、出示课题21望月(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出示自学要求:

(1)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读顺句子,读通课文。

(2)自由轻声读课文,自学生字词语,结合上下文或理解部分词语。

(3)再读课文,提出一些自己不懂的问题。

2、指名分段朗读课文,检查词语读音,提示注意点。

3、学生质疑,理解部分词义:

对学生提出的一些问题,能解决的当堂解决,不能解决的放到下节课。

三、再读课文,理清脉络

1、默读课文,思考:课文是不是单单写月亮的?除了写赏月外还写了什么?

2、指名回答。

3、指导学生给课文分段?提示:课文哪些段落写赏月,哪些写背诗句?

第一段(1―2):深夜,我在甲板上欣赏月下的江景。

第二段(3―13):小外甥和我比赛背诵写月亮的诗句。

第三段(14―20):小外甥对月亮的独特而富有童趣的想象。

第四段(21――)我独自一人在甲板上展开了幻想的翅膀。

四、课堂练习

1、写字练习,教师进行指导。重点指导:斑、絮、呵欠

2、用钢笔描红。

3、写出近义词。

光点()凝望()惊奇()封闭()

聚集()幻想()清幽()闪耀()

4、抄写词语。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能联系课文内容,理解文中描写月光和小外甥对月光产生想像的句子的意思。

2、通过朗读训练,激发学生主动积累诗句的兴趣,启发学生展开幻想的翅膀,用童心来感受和反映世界。

教学过程:

一、检查词语掌握情况

1、学生练习。

2、读词语。

二、学习第一段

1、自由朗读课文第一段,注意朗读时的感受。

2、学生交流。引导学生说出:作者描写的月光下江景太美,在我们面前展示了一幅动人的图画。板书:月下江景美丽如画

3、同学们,想不想把这幅图画画出来?学生思考:作者描绘的`图画上有那些景物以及这些景物是什么样子的?

4、出示图画,请同学们看看,是不是你们脑海中浮现的画面。

播放课文第一段录音,学生边看图,边听录音,感受图画的整体意蕴。

5、让学生回忆课文,尝试背诵。

三、学习课文第二到三段

(一)自读课文,思考:你觉得小外甥是个怎样的孩子?

学生交流后板书:聪明好学爱幻想

(二)学习第二段

1、学生自由读课文。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小外甥的聪明好学、爱幻想的特点?

学生自由读后交流。

2、出示句子:“是月亮把我叫醒了。”小外甥调皮地朝我眨了眨眼睛,又仰起头凝望着天上的月亮出神了。

教师质疑:月亮怎么会把小外甥叫醒呢?

3、出示句子:小外甥聪明好学,爱幻想,和他交谈是一件很愉快的事情。

4、分角色朗读课文。

5、了解诗句的意思。

(1)学生解释。

(2)教师点拨理解。

6、指导读诗,背诵。(出示整首诗读读、背背)

7、你还知道哪些有关月亮的诗句吗?(学生自由背诗后指名回答,师出示搜集的有关诗句进行补充,学生选择其中的感兴趣的1、2句读读、背背)

8、教师口述,引入情境:

诗句是美妙的,月光是美妙的,这两种美妙的东西一起滋润着我们的心田,使得我们无比畅快,沉醉在美丽而幽静、空旷而辽远的气氛中。

9、出示句子:诗,和月光一起,沐浴着我们,使我们沉醉在清幽旷远的气氛中。

10、学生反复朗读,体会句意,体会意境。

11、小结谈话,激发学生主动积累诗句的兴趣。

学习了第二段课文,给你留下深刻印象的是什么?

正是由于小外甥聪明好学,才积累了数不清的美妙诗句,也因为这美妙诗句的熏陶,小外甥变得更加聪明,爱幻想。我国古代优美的诗句多如天上的星星,只要勤于积累,必有丰厚的回报。

四、学习第三段

1、过渡:

他的聪明好学还体现在哪里?爱幻想又体现在哪里?让我们来继续学习课文。

2、学生自由读课文。

3、讨论交流。

出示句子1:“像眼睛,天的眼睛。”“这是明亮的眼睛。它很喜欢看我们的大地,所以每一次闭上了,又忍不住偷偷睁开,每个月都要圆圆地睁大一次……”

4、继续读课文,重点读读描写小外甥说话时的动作、神情的句子。

出示句子:

⑴突然,小外甥又冒出一个问题来……

⑵他瞪大眼睛等我的回答,两个乌黑的瞳仁里,个又一个亮晶晶的小月亮闪闪发光。

⑶……小外甥几乎不假思索地回答。

⑷他绘声绘色地说着,仿佛在讲一个现成的童话故事。

⑸小外甥打了哈欠,摇摇晃晃走回舱里去了。

圈出你认为应该重读的词语,有感情地朗读,细细品读。

学生交流感受。引导学生说出:小外甥活泼可爱,天真好奇,爱幻想,而且善于幻想,头脑里装满了奇妙有趣的东西。

5、分角色朗读这一段。

三、布置作业

1、摘抄描写月亮的诗句。

2、背诵课文。

3、收集有关山水的诗文,举行赛诗会。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习课文第四段。

2、指导背诵课文。

3、举行山水诗歌朗诵会。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通过前两节课的学习,你觉得小外甥是个怎样的孩子?

他的爱幻想的特点深深地影响了我,此时我站在甲板上也展开了想象的翅膀,让我们一起来读读第四段。

二、学习第四段

1、齐读课文。

2、启发谈话:在小外甥的感染下,作者也情不自禁地展开了幻想的翅膀。你们想不想随着作者一起去幻想一下?先请你闭上眼睛。

四、播放录音,展开想象

1、播放课文完整的录音,学生闭目静听,感受文章的整体意韵美。

2、启发学生幻想。

现在,你就是作者,甲板上只留下你一个人。你久久地凝视着月亮消失的地方。你想到了星星,想到了太阳,想到了彩虹,想到了风雨……请你展开幻想的翅膀,在广大的天空中尽情地飞呀,飞……

(学生闭目遐思、幻想。)

3、引导学生把幻想的东西说出来。(出示“讨论区”)

三、指导背诵课文。

1、根据课文的思路理清叙述顺序。

2、逐段进行指导背诵,学生选择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四、举行山水赛诗会。

1、四人小组内先背诵,推荐一位在班级里比赛。

2、每组一位代表上台朗诵。

(推荐学生代表四位作为评委。)

3、总结赛诗情况,宣布优秀选手。

五、作业(见“测试区”)

课后小记:

本文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培养学生想象的能力。月亮如诗,就要学生在《春江花月夜》的乐曲声中展开无尽的遐想,进行拓展。同时让学生打开记忆的大门,回忆以往学过的有关月亮的古诗,以及进行有关山水的诗句进行朗读、背诵,增加学生古诗方面的积累。

篇4:《望月怀远》教案设计

关于《望月怀远》教案设计

《望月怀远》是唐代诗人张九龄的作品,整理了关于《望月怀远》教案,或许会对同学们有帮助!

教学目标:

1、了解即景抒情诗的内容、诗人生平及思想内容。

2、能够背记《望月怀远》。

3、训练将诗句转变成画面情境并能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

教学重点:

了解即景抒情诗的内容、诗人生平及思想内容。

教学难点:

训练将诗句转变成画面情境并能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

有人说“月亮是悬挂在天上的一首诗”,的确,在月亮上载满人类最美好的情感。唐代诗人张九龄的《望月怀远》便是一个例证。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去体会张九龄笔下那一夜之间明月由生及落的生命历程吧。

二、作者简介

张九龄(678—740),字子寿,韶州曲江(今广东韶关)人。

三、自由朗读,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诵读,结合诗歌注释整体感知诗歌。

2、本诗的情感基调是什么?

明确:由题目“望月怀月”可见是借助月亮怀念远人,表达思念之情。本诗中的一个主要意象是“月”诗人通过这个意象寄托了相思之情。

3、教师范读,唤起学生的审美感知。

四、诗歌赏析

(一)、赏析首联:“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译文:一轮皎洁的明月,从海上徐徐升起,诗人与远在天涯的伊人供此一轮明月。 首联收摄诗题,起势遥远,没有写望月,但望的神情隐约可见。

1、这两句乃千古名句,好在哪里?“生”字好在哪里?

明确:这两句既写眼前所见之景,又是诗人望月怀远之意的表达。一轮明月从无边无垠的大海上升起,月光普照之下,无论远近,天涯海角都沐浴其中。此句境界博大,自然景象中包含着诗人博大宽广胸襟,意境雄浑阔大(海上、明月、天涯),是千古佳句。这一句完全是景,点明题中的“望月”。“生”写出明月从海面冉冉升起的景象,不仅有动感,而且点染了海和月共同生命的缠绵,富有生机。

2、、此两句是如何扣住题目“望月怀远”的?

明确:“海上生明月”紧扣“望月”字,“天涯共此时”扣住“怀远”。“天涯共此时”:由景入情,转入“怀远”。

3、“共此时”的是谁?怎样理解“共此时”?

明确:“此时”,“我” 在翘首望月,思念着远方的亲人,而伊人“此时”也在翘首望月,思念着“我”吧。通过明月寄托相思。

“天涯共此时”有两层含义:一是诗人与远在天涯的伊人共此一轮明月;二是融融月光洒满人间,天下离人此时都在望月怀远。

4“我”在思念谁?可以是父母、妻子、亲人、朋友等,具有不确定性。正是这种不确定性使诗歌产生了含蓄、蕴藉的美感。

5、此句使用的艺术手法(表现手法)?

明确:1、即景抒情:由望月而生怀远之情。2、虚实结合:望月是实景,怀远是设想远在天涯的友人也共对这轮明羽在怀念自己,深化了怀远的深情,也留下了想象和联想的空间。

(二)赏析颔联:“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

遥夜:远隔天涯的夜晚(长夜) 竟夕:通宵(整个晚上)

篇5:《望月怀远》的教案设计

《望月怀远》的教案设计

《望月怀远》是唐代诗人张九龄的作品,全诗语言自然浑成而不露痕迹,情意缠绵而不见感伤。那么,《望月怀远》的教案应该怎么写?

一.教学目标

1. 了解张就龄的生平

2. 注意诗中的用词

3. 理解诗歌的内容和境界

二.教学过程

一.作者简介:

张九龄(678—740),字子寿,韶州曲江(今广东韶关)人。唐中宗景龙初中进士,玄宗朝策试高第,位至宰相。在位直言敢谏,举贤任能,为一代名相。曾预言安禄山狼子野心,宜早诛灭,未被采纳。他守正不阿,为奸臣李林甫所害,被贬为荆州长史。开元末年,告假南归,卒于曲江私第,谥号文献。他七岁能文,终以诗名。其诗由雅淡清丽,转趋朴素遒劲,运用比兴,寄托讽谕,对初唐诗风的转变,起了推动的作用。后人评论唐诗的转变,多以陈、张并称,“独能超出一格,为李、杜开先”。有《曲江集》20卷传世。

二、诗歌美读

可以说:“诗歌是文字的音乐”。它有铿锵有力的节奏,有内在的或高昂或低沉的韵律。让我们通过反复朗读吟诵诗歌那形象、生动、立体的语言,聆听它内在的或高昂或低沉韵律,体会情景交融的意境。

1、学生自由诵读,结合诗歌注释解决疑难,整体感知诗歌。

2、教师范读,唤起学生的审美感知。

3、诵读指导:

理性的把握:理解诗的作者,理解诗的内涵,必须走进作者的内心中去,文如其人,言为心声。

感性的表现:语音、语调、表情、动作、音乐

师生共读,用情感去点燃情感。

三.赏析

1、本诗的抒发了怎样的情感?

由题目“望月怀远”可见是借助月亮怀念远人,表达思念之情。

2、本诗的一个主要意象是“月”,诗人通过这个意象寄托了相思之情,古诗中还有很多类似的,请举出这样的例子。

“隔千里兮共明月”—宋 谢庄《月赋》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静夜思》

“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杜甫《月夜》

“共看明月应垂泪,一夜乡心五处同”——白居易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苏轼《水调歌头》

“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此时相望不

相闻,愿逐君华流照君。”——张若虚《春江花月夜》

3.此两句是如何扣住题目“望月怀远”的?

“海上生明月”紧扣“望月”字,“天涯共此时”扣住“怀远”。起句自然。

赏析“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的意境美?

意境雄浑阔大(海上、明月、天涯)。看起来平淡无奇,没有一个奇特的字眼,没有一分点染的色彩,脱口而出,却自然具有一种海天浑融的气象。

4.“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此句使用的艺术手法?

A.即景抒情:由望月而生怀远之情。意境雄浑阔大。

B.虚实结合:望月是实景,怀远是设想远在天涯的友人也共对这轮明月在怀念自己。深化了怀远的"深情,也留下联想和想象的空间。

5、“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是千古名句,说说大家喜欢的原因。

“海上生明月”:“生”写出明月从海面冉冉升起的景象,不仅富有动感,而且点染了海和月的同生共命的缠绵。这一句其景可爱。

“天涯共此时”:由景入情,一是诗人与远在天涯的伊人共此一轮明月,望月生情;二是融融月光洒满人间,天下离人此时都在望月怀远。这一句其情美妙。

6.“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怨”什么?为何“怨”?

颔联写多情之人因为整夜相思难眠,不禁埋怨起夜之漫长。

“竟夕”,亦即通宵。这通宵的月色对一般人来说,可以说是漠不相关的,而远隔天涯的一对情人,因为对月相思而久不能寐,只觉得长夜漫漫,故而落出一个“怨”字。这一声“怨长夜”,包孕着多么深沉的感情!

三四两句,就以“怨” 字为中心,以“情人”与“相思”呼应,以“遥夜”与“竟夕”呼应,上承起首两句,一气呵成。

7.“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披请觉露滋”这个细节描写,对于表达诗人怀远之情有何作用?

夜已深,露已降,衣服已被润湿了。一个“滋”字不仅有润湿之意,还有愁思滋生不已的意思。

8.“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梦”什么?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佳期即聚会。既然现实中不能与远人想见,那就回到卧榻上睡觉吧,在梦里也能与远人相会啊。借此更衬托出诗人思念远人的深挚感情,使诗的怀远更为具体、更有含蕴。

9、全诗是如何扣住“望”和“怀”来写景抒情的?

首联:第一句望月,第二句引发怀远之情。

颔联:对月相思而久不能寐,通宵望月而怀相思之苦。

颈联:因怜光满(还是望)而灭烛,因夜深怀人而被月下露水润滋披衣(还是怀人所致)。 尾联:望月而生暇思,“赠”月不成,还寝求梦,或许能在梦中相见(最终还是无比怀念)。 全诗句句扣住“望月”的景色,表达出“怀远”的情感。

四.总结

诗题《望月怀远》,全诗以“望”、“怀”着眼,把“月”和“远”作为抒情对象。所以诗中处处不离明月,句句不离怀远,把月写得那么柔情,把情写得那么沉着,诗的情意是那么缠绵而不见感伤。

全诗紧紧围绕“望月”而展开,从望月写到怀人,从灭烛写到披衣,由室内写到室外,又由室外回到室内,从月升写到月沉,由相思写到入梦。由景入情,情景相生。

语言自然浑成而不露痕迹。这种风格对以后的孟浩然、王维等诗人有着深远的影响。

五、(诗文解释)

海上升起了一轮明月,远在天涯的人与我同样望月,思念对方。多情的人埋怨漫漫长夜,整个晚上想念亲人。熄灭蜡烛怜爱这满屋的月光,披上衣服觉得露水渐渐重了。不能把这满手的月光赠给你,还是回去睡觉吧,希望与你在梦里相见。

教学反思:

这是为学校骨干教师示范课所做的教学设计与教学课件。授课前,我就鼓励自己要在两方面做到示范性:一、课件设计的简洁性、严谨性。二、课题容量的适度性和集中性。实施后,我觉得自己在这两方面都做得不错。

我一直觉得,我们应该用拿来主义的精神对待来自各个渠道的、鱼龙混杂的课件,适合自己的,适合学生的才是最好的。“拿来”后,还得渗入“原创”的精神,要像斟酌论文一样去设计我们的课件。要记得给每张幻灯片加个小标题或加个序号,这样让自己授课方便,也方便听课者、看课者记录。

我也一直试图只给每一节课确定一个教学重点。这样的考虑,主要基于我校学生知识基础薄弱、接受能力不强的学情。而且我也觉得,“弱水三千,只取一瓢饮”的适度性和集中性会使课堂的生成更顺畅更坚实。

自己为本节课预设的两个目标顺利达成了。但课堂教学永远是一门遗憾的艺术。授课前,我忍痛把“十、晒晒作品(教师)”这个环节放到最后而没放到首位,是担心自己会在“自我陶醉”中“迷失”,在“喧宾夺主”中浪费宝贵的授课时间。但在具体的操作中我发现,无论是学生,还是来看课的教师,都对这个环节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们是带着意犹未尽的品咂离开课堂的??这就给了我这样一个思考:引人入胜的“自诩”开篇好呢,还是意犹未尽的品咂结束好呢?

篇6:唐诗《望月怀远》教案设计

唐诗《望月怀远》教案设计

《望月怀远》这首诗歌选自唐诗宋词选修中是声律风骨兼备的盛唐诗中一篇,那么,《望月怀远》的教案应该怎样写呢?

教学目标

1.了解与作者的生平。

2.理解诗歌的内容和境界

教学重点 :

理解诗歌的境界

课时安排

1课时

一、导入

当我们遥望夜空,看见朗朗明月之时,心中总是引起无限遐想。我们自然会想到与月相关的诗句:“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李煜《虞美人》),“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静夜思》),“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王维《山居秋暝》)??关于写月的诗,不胜枚举。文人墨客,在月之中或倾注了他们的爱恨情愁,或寄托了他们的悲欢离合,或展示了他们的人生坎坷,或抒写他们了的哲理思考。在人才辈出、群星璀璨的唐代诗坛,诗人们借着那轮高悬苍空的明镜,洞彻肺腑地进行天地对读,自然与人情互释,,内心与外界沟通的幻想创造,从而为后世诗词开发了一个韵味清逸而美妙绝伦的灵感源泉.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去体会张就龄笔下那一夜之间明月由生及落的生命历程吧.

二、作者介绍:

张九龄(678—740),字子寿,韶州曲江(今广东韶关)人。唐中宗景龙初中进士,玄宗朝应“道侔伊吕科”,策试高第,位至宰相。在位直言敢谏,举贤任能,为一代名相。曾预言安禄山狼子野心,宜早诛灭,未被采纳。他守正不阿,为奸臣李林甫所害,被贬为荆州长史。开元末年,告假南归,卒于曲江私第,谥号文献。他七岁能文,终以诗名。其诗由雅淡清丽,转趋朴素遒劲,运用比兴,寄托讽谕,对初唐诗风的转变,起了推动的"作用。有《曲江集》20卷传世。

三、初读感知。

1.学生自由诵读,结合诗歌注释解决疑难,整体感知诗歌。

2.教师范读,唤起学生的审美感知。

四、诗歌解读:

1.本诗的感情基调是什么?

明确:由题目“望月怀月”可见是借助月亮怀念远人,表达思念之情。

2.那么,整首诗是如何借助意象表达这种感情的?试结合诗句分析。 明确:通过明月寄托相思的诗句

“隔千里兮共明月”—宋 谢庄《月赋》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静夜思》

“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杜甫《月夜》

“共看明月应垂泪,一夜乡心五处同”——白居易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苏轼《水调歌头》

“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君华流照君。”——张若虚《春江花月夜》

3.首联:“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乃千古名句,好在哪里?“生”字好在哪里?

明确:“海上生明月”:意境雄浑阔大,是千古佳句。看起来平淡无奇,没有一个奇特的字眼,没有一分点染的色彩,脱口而出,却自然具有一种高华浑融的气象。这一句完全是景,点明题中的“望月”。

谢灵运《登池上楼》“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鲍照《岁暮》“明月照积雪,北风劲且哀”谢朓《暂使下都夜发新林至京邑赠同僚》“大江流日夜,客心悲未央。”“生”写出明月从海面冉冉升起的景象,富有动感。

4.“天涯共此时”:由景入情,转入“怀远”。

“共此时”的是谁?怎样理解“共此时”?

明确:“此时”,“我” 在翘首望月,思念着远方的亲人,而伊人“此时”也在翘首望月,思念着“我” 吧。通过明月寄托相思。

“天涯共此时”有两层含义:一是诗人与远在天涯的伊人共此一轮明月;二是融融月光洒满人间,天下离人此时都在望月怀远。

“我”在思念谁?可以是父母、妻子、亲人、朋友等,具有不确定性。

5.颔联:“怨”什么?为何“怨”?

明确:“竟夕”,亦即通宵。这通宵的月色对一般人来说,可以说是漠不相关的,而远隔天涯的一对情人,因为对月相思而久不能寐,只觉得长夜漫漫,故而落出一个“怨”字。

三四两句,就以“怨” 字为中心,以“情人”与“相思”呼应,以“遥夜”与“竟夕”呼应,上承起首两句,一气呵成。

6.颈联:“我”因相思而彻夜难眠,就披上衣服起身四处寻觅。这时有何感受呢?“怜”有何意味?“露滋”有何意味?

明确:整夜相思不能入睡,怪谁呢?是屋里烛光太耀眼吗?于是灭烛,披衣步出门庭,光线还是那么明亮。这天涯共对的一轮明月竟是这样撩人心绪,使人见到它那姣好圆满的光华,更难以入睡。

“怜”应有怜爱之意。

夜已深了,气候更凉一些了,露水也沾湿了身上的衣裳。“滋”指润湿,而且含滋生不已的意思。 “露滋”写尽了“遥夜”、“竟夕”的精神。 “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两句细巧地写出了深夜对月不眠的实情实景。

7.尾联:“不堪盈手赠”表达作者怎样的愿望?

明确:月光是如此的柔和恬静,非常可爱。“我”生发出希望捧一掬月色献给远人的愿望。然而皎洁的月光“照之有余晖,揽之不盈手”(陆机《拟明月何皎皎》)。

不能把可爱的月光赠给远人,那怎么办呢? “梦”什么?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明确:既然现实中不能与远人想见,那就回到卧榻上睡觉吧,在梦里也能与远人相会啊。表达深切的思念之情。

8、小结:

这首诗,作者借月表达了对远方之人的深切的思念之情。情感浓烈,可谓直抒胸臆。

9、板书设计

诗意:

首联. 借月抒怀 自然浑成颔联. 月夜思人 古诗气韵

颈联. 对月不眠 实情实景尾联. 相思入梦 意境幽清

望—— 月 ——怀人(思念之情)

课后总结:

本册教材与“月”结下了不解之缘,《望月》是第三篇与月亮有关的课文了。

本文叙写了“我”和小外甥江上赏月的情景。文中有对月夜江色的描写,有舅甥赛诗的经过,有外甥对月亮的独特想象。“我”和小外甥喜爱月亮之情跃然纸上,小外甥的聪明好学形象鲜明。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叙事性作品,了解事件梗概,简单描述自己印象最深的场景、人物、细节,说出自己的喜欢、憎恶、崇敬、向往、同情等感受。因此,教学本文,我主要在了解事件梗概的基础上,引导学生体会月夜江景之美、回忆描写月亮的古诗、体会小外甥的独特比喻,激发学生的想象力。

第二自然段中,作者浓墨重彩,仅用了4句话,就把月下江景描述得美轮美奂。同学们都被这美好的月色所吸引。于是我因势利导,运用探究法,设计问题,进一步引导探究月与“我”的关系:“那么,是什么样的月亮把我叫醒了呢?”

教学中,我引导学生抓住“安详”、“吐洒”、“晶莹闪烁”、“镀” “隐隐约约”、“黑色剪影”等词来体会月光的清幽淡远和朦胧、宁静等特点。孩子们在赏析的过程中充分感受月光之美,享受月光之美,这样他们才懂得了是美丽的月把我叫醒了。月亮不仅叫醒了我的身体,还叫醒了我的心。我沐浴着这美丽的月色,陶醉在月的遐想中。此刻的情感该是多么的愉悦。学生们才真正明白了我与月的关系的密切,也更深刻感受了月亮的美好,大自然的美好。激发他们热爱祖国,热爱大自然的美好情感。

在教学中,我让学生分角色诵读课文。通过诵读课文中关于月亮的诗句,使学生感受月亮的形象、意韵。让学生充分理解,柔美的月光不仅把我叫醒了,也把小外甥叫醒了。从而理解使我们沉醉了的原因。

同时,我还要引导孩子们抓住小外甥与“我”的对话,引导他们体会小外甥的聪明好学和天真活泼。正是这种聪明好学,才能让小外甥积累那么多有关的诗句,也正是这些有关月的优美的诗句,才能让他沉醉。激发学生们强烈的学习愿望,培养他们善于积累、勤奋好学的品格。达到既教书,又育人的目的。

篇7:望月优秀作文

月亮,我相信在多数人眼里平淡无奇,但在许多诗人眼里却光彩照人。

一天晚上,妈妈带我来到了一条未开通的公路上。妈妈叫我抬头望望月亮,望着望着,我便入了迷。月儿,你时圆、时缺、时短、时长,你这多变的性格和我很是相同,月儿,你有星星的陪伴,我有亲人、老师、同学的陪伴,这一点又有什么不同呢?月儿,你光彩照人,而我却平淡无奇,这一点你和我是很不同。月儿,我让我想到了许多,你让我母亲的笑容、老师的身影、同学的帮助……突然,母亲打断了我的思绪,她想给我讲讲月亮的故事,我那么爱听故事当然答应了,于是她讲起了一个童话故事:在一个晚上,一个八岁女孩来到天台望月,突然一阵风吹来把女孩吹上了天,吹到了王母娘娘跟前,原来是王母娘娘想叫她磨月,因为上一任磨月人已经不在了,可女孩不原意,女孩想要和自己的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在一起,于是她就跑,她跑到了月宫,月宫里住着嫦娥和玉兔,女孩和嫦娥说明情况后,嫦娥决定保护这个无辜的女孩,“王母娘娘驾到”这一声刚停,王母娘娘就来了,嫦娥急忙把女孩藏起来,王母娘娘命令嫦娥把女孩交出来,嫦娥不肯,眼看嫦娥要被打入天牢了,玉兔跳出来替女孩磨月,王母娘娘答应了,女孩回家了,一切都恢复到原来的样子,只不过玉兔更忙一些罢了。故事讲完了,我又对月儿有一种说不出的感觉,月儿,你的心思我又何尝不知……借着月光,我发现周围的一切都显得安静、祥和。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月儿,你留给人们的文学有太多太多,而我又能留下什么呢?不管怎样,珍惜眼前的一切吧!我的亲人、老师、同学。

篇8:望月优秀作文

中秋节到了,我最喜欢做的事儿就是赏月了。

夜幕降临,我便放下手中的事儿,匆匆忙忙跑出家门,找了一片开阔的地坐了下来。抬头望去,天空中的月亮是那么皎洁,那么圆润,就像一个大玉盘,摆在深蓝色的餐桌上。月亮又像一个顽皮的孩子,有时躲在薄薄的云层里,有时探出小脑袋,有时又消失得无影无踪,好像在跟我玩捉迷藏。我也起身和月亮玩起了捉迷藏,草丛里、树底下、墙角边,可不管我走到哪里,它就跟到哪里,哪儿它都能找到。

这月亮还真够顽皮!我故作生气地望着它,脑海里却浮想联翩:玉兔在上面悠闲地看书吗?美丽的嫦娥还过着寂寞的生活吗?吴刚砍掉了那棵怎么砍都砍不倒的桂树了吗?……

我又想起了去年一家人过中秋的情景。香喷喷的蛋黄月饼、甜淡适中的莲蓉月饼、香酥美味的五仁月饼……各式各样的月饼摆上了桌,我们一家人围坐在一起,挑一个自己喜欢的味儿,一会儿看看天上的月亮,一会儿尝尝手中的月饼,惬意极了,欢声笑语中我们度过了一个多么美好的夜晚。

可想着想着,我却不禁感到了一丝寂寞。今年的中秋节,爸爸妈妈都很忙,我们一家没能像去年一样一起赏明月、品月饼,只剩我一人空对这轮明月,陷入遐想……真希望下一次,能和爸爸妈妈一起,再过一个美好又难忘的中秋节呀!

篇9:望月 教学教案设计(苏教版五年级下册)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分角色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能联系课文内容,理解文中描写月光和小外甥对月光产生想像的句子的意思。

4、通过朗读训练,激发学生主动积累诗句的兴趣,启发学生展开幻想的翅膀,用童心来感受和反映世界。

(教学重难点)1、联系课文内容,理解文中描写月光和小外甥对月光产生想像的句子的意思。

2、通过朗读训练,启发学生展开幻想的翅膀,用童心来感来感受和反映世界。

(教学准备)积累有关月亮的诗句。

(教学时数) 二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揭示课题。

1、交流积累:哪些有关月亮的诗句?请大家背诵。

2、出示课题:21望月(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出示自学要求:

(1)自由轻声读课文,读顺读通课文,理解部分词语。

(2)再读课文,提出一些自己不懂的问题。

2、指名分段朗读课文,检查词语读音,提示注意点。

三、再读课文,理清脉络。

1、默读、思考:课文单写月亮吗?除写赏月外还写什么?

2、指导分段?提示:课文哪些段落写赏月,哪些写背诗句?

四、学习第一段。

1、自由朗读课文第一段,注意朗读时的感受。

2、学生交流。引导:月光下江景太美、美丽如画。

3、这画上有那些景物、景物是什么样子的?把它画出来?

4、出示图画,边看图,边听录音,感受图画的整体意蕴。

5、让学生回忆课文,尝试背诵。

五、指导书写。

1、写字练习,教师进行指导。重点指导:斑、絮、呵欠

2、用钢笔描红。

第二课时

一、检查词语掌握情况。

1、学生练习。2、读词语。

二、学习课文第二到三段。

(一)自读课文,思考:你觉得小外甥是个怎样的孩子?

学生交流后板书:聪明好学 爱幻想

(二)学习第二段。

1、自由读课文。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小外甥的这特点?

交流。(小外甥聪明好学,爱幻想,……愉快的事情。)

2、质疑:“是月亮把我叫醒了。”月亮怎么会把我叫醒呢?

3、分角色朗读课文。

4、了解诗句的意思。(1)学生解释。(2)教师点拨理解。

5、指导读诗,背诵。(出示整首诗读读、背背)

6、你还知道哪些有关月亮的诗句吗? 鼓励积累。

7、出示句子、引入情境:“和月光一起……的气氛中。”反复朗读,体会句意,体会意境。

8、小结。

(三)、学习第三段。

1、过渡:聪明好学还体现在哪里?爱幻想又体现在哪里?

2、学生自由读课文。

3、讨论交流。描写小外甥说话时的动作、神情的句子。

⑴“像眼睛,天的眼睛。”“这是明亮……要圆圆地睁大一次……” 他瞪大眼睛……小月亮闪闪发光。⑵突然,小外甥又冒出一个问题来…… ⑶……小外甥几乎不假思索地回答。⑷他绘声绘色地说着,仿佛在讲一个现成的童话故事。⑸小外甥打了哈欠,摇摇晃晃走回舱里去了。

圈出你认为应该重读的词语,有感情地细细品读。

4、分角色朗读这一段。

三、学习第四段。

1、齐读课文。

2、播放录音,展开想象。师:你久久地凝视着月亮消失的地方。你想到了……(学生闭目遐思、幻想。)

3、引导学生把幻想的东西说出来。

四、指导背诵课文。

1、根据课文的思路理清叙述顺序。

2、逐段进行指导背诵,学生选择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作业设计)

1、摘抄描写月亮的诗句。背诵课文。

2、收集有关山水的诗文,举行赛诗会。(另一节课举行)

3、写出近义词。

光点( ) 凝望( )惊奇( )封闭( )

聚集( ) 幻想( )清幽( )闪耀( )

(板书设计)

24望月

月下江景 美丽如画

比背诗句 聪明好学

想象月亮 爱幻想

独坐甲板 展开幻想 ☆教学调整☆

教学反思:

[望月 教学教案设计(苏教版五年级下册)]

篇10:望月遐思优秀作文

望月遐思优秀作文

一轮晶莹剔透的明月高挂在星空的画布上。

我迈着轻一盈的步伐来到楼顶,倚着靠椅望着明月,回想起幼时天真的认为月是“白玉盘”,深感童趣的天真灿烂。现在对月的认识有所加深,明白了“月是故乡明”的乡愁,知道了“海上生明月”的含义,感悟了“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的童趣。

带着这份情怀,我轻轻地闭上眼,听到耳边的风轻轻地吹,感觉到柳丝划过皮肤的清凉。不知不觉中,月亮带着我的思绪飞翔,让我来到了唐代夜空下,沐浴在柔和的月光中,透过石窗看见李白对月吟:“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这让我真正感受到了他“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的自得其乐背后的那种凄凉。

然而,当我坐在石凳上时,举起手中的杯子对着月亮,杯中的"月亮随轻摇而晃动,让我看到了:月光如流水一般从云缝流淌出,给暗沉的天地洒下一片银辉,此时,苏轼正在月下持杯饮酒,起舞弄清影。这时,我看到了一幅浪漫、抒怀的画卷,不由自主地轻唱:“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月的歌声轻扬飞舞,而月下的我望月越古,感受月的浪漫,月的凄凉;感叹多愁善感的月,成就了扣人心弦的唐诗宋词。愿我如星君如月,夜夜流一出皎洁,照亮他人前进的方向。

篇11:《望月怀远》优秀说课稿

《望月怀远》优秀说课稿

我们学习了风神初振的初唐诗,初唐诗人对盛唐诗风的开创做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在学习盛唐诗之前,我们先简单回顾一下前一单元的诗歌,并小结一下诗歌的一些写作和分析方法。

我们在看到一首诗的时候,首先要分析题目。看看题目蕴含了哪些信息。比如陈子昂的《春夜别友人二首(其一)》。题目告诉我们写的是春天的夜晚,也告诉我们抒发的是离别之情。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的题目告诉我们诗中写了五种景物。

我们说诗人写诗是为了表情达意。但是,他们不会提笔就直白地吐露心声。诗人笔下的感情是含蓄的,诗歌绝大部分都是情景交融的。这就要求我们接触诗歌的时候体味诗歌情景交融的意境。我们要分析诗中写了哪几种景物,顺序是什么,具有怎样的特征,运用什么样的语言(修辞)来表达,作用或目的是什么。要抓住最有特点的典型的景物,围绕特定环境分析景中蕴涵的情感、思想、哲理。比如《春江花月夜》虽然写了五种景物,但诗人写时是有重点,有顺序的,符合事物自身的特点以及诗人表情达意的需要。

诗人写景和抒情有很多种方法:

有的诗以乐景写哀情,比如杜审言的《和晋陵陆丞早春游望》是以南方早春的乐景写思乡的哀情。

有的诗调动不同的感觉写景。比如杨炯的《从军行》就运用了视觉和听觉来写景。运用这两种感觉写景的句子是(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

有的诗写景化静为动,比如“梅柳渡江春”一句。当然少也不了一些修辞手法的运用。如拟人、借代等。又如“淑气催黄鸟”等。

下面是诗中常用手法:触景生情、情景交融,以景传情,以景衬情,即景抒情,见景生情,情景相生,情因景生,由景入情,景中含情。表面上写景,实际上寓情于景(或物),正所谓一切景语皆情语。

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这首诗就是情景相生的写法的代表。

请大家翻开课本十一页,先分析题目。(板书《望月怀远》),我们分析一下题目,望月是写景的,怀远很明显是抒情的,这首诗很明显包含了两部分。现在请大家把这首诗读两遍,找出哪几句是写景的,哪几句是抒情的。(板书诗歌)。

望月怀远

张九龄

景——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情

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 ——情

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 ——景

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 ——情

张九龄,七岁能文,位至宰相。在位直言敢谏,举贤任能,为一代名相。他守正不阿,为奸臣李林甫陷害,被贬为荆州长史。曾预言安禄山狼子野心,应该早早诛灭,未被采纳。他的诗歌对唐诗诗风的转变,起了推动的作用。

我们先看这首诗的首联,“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这联寄景抒情,第一句写景,第二句由景入情。诗中这一“生”字,极为生动,同张若虚“海上明月同潮生”诗句中的“生”字,有着异曲同工之妙。一个“生”字,赋予海水与明月以鲜活的生命,也象征着诗人的情愫随海潮与明月油然而生。“生”字既写活了景物,又表达了情感产生的原因。诗人用朴实而自然的语言描绘出一幅画面:一轮皎月从东海那边冉冉升起,展现出一派无限广阔壮丽的动人景象。正因明月遥远难测,就自然而然地勾起了诗中人的不尽思念。“天涯共此时”,“天涯”二字接得自然,照应了远,而暗示了怀。诗人怀想远在天涯的人也和自己一样,同时在望月。 “我”在思念谁?可以是父母、妻子、亲人、朋友等,张九龄把自己的怀远之情与天下共通的怀远之情融在一起,形成了诗歌内容的不确指性,这种不确指性使诗歌产生了含蓄蕴藉的美感。正因为它也表达了大多数人都有的这种普遍心理,所以能被广泛传诵。

此联意境雄浑阔大,创造了一幅宁静空灵、清新淡雅的画面,烘托了一个有情人的形象,为后面的描写抒情做好了铺垫。诗中人不说自己望月思念对方,而是设想对方在望月思念自己。这样写构思奇巧,含蕴有致,生动地反衬出诗寄托的深远。这两句,由海上、明月、天涯构成了雄浑阔大的意境。望月是写景,怀远是抒情,诗人巧妙地把写景和抒情融合起来。首联扣题,以下各句便由此生发开去。

“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情人是指①诗人自己,说自己是个有情之人。②普天下有情之人。为何“怨遥夜”? 对于远隔天涯的离人,美好的月光更能惹起他们的思念之情而久不能寐,更觉得长夜漫漫。竟夕是“整晚、通宵”的意思。这联是说多情人怨恨着这漫漫的长夜,因对月相思而彻夜不得入眠。这是对诗中人由想象而返回现实,由望月而转身就寝的矛盾心情的表述。这里写出多情人由怀远而苦思,由苦思而难眠,由难眠而怨长夜的种种连锁动作过程,也包含着有情人的主观感情色彩。三四两句,就以“怨” 字为中心,以“情人”与“相思”呼应,以“遥夜”与“竟夕”呼应,上承起首两句,一气呵成。

篇12:望月教学设计优秀

教学目标:

1、学习课文,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出人物的不同语气。

2、背诵有关月亮的诗句,积累运用。

3、学生在朗读、背诵中感悟清幽旷远的意境,受到美的陶冶。

教学流程:

一、欣赏月色。

1、教师打出投影,放音乐《钢琴曲》。

师:夜深人静,我悄悄地走到江轮甲板上坐下来。月亮出来了,吐洒着它的清辉。月光洒落到长江里,江面被照亮了,流动的江水中,有千点万点晶莹闪烁的光斑在跳动。江两岸,芦荡、树林和山峰的黑色剪影,在江天交界处隐隐约约地伸展着,起伏着。月光为它们镀上了一层银色的花边……

2、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的第二节,一边读一边找一找作者描写了月光下的哪些景物。并思考一下作者是按照怎样的顺序来描写月景的?(从上到下,从近到远)

3、这一段月景的描写很美,我们试试能不能把这种美读出来呢?

4、个别读,相机指导。“洒”“照亮”“千点万点”“晶莹闪烁”“镀”

5、同学们读得很投入,都陶醉在这美好的夜色中!

[设计意图:上好语文课首先要通过有效的方式,激发学生的情感,深化对文本的理解,从而更好地了解作者所要表现的思想感情。本环节中创设了音乐、画面、语言等情境,寓讲于“读”,寓讲于“思”,逐步把对文本的理解推向深入。在《月光奏鸣曲》的背景音乐中,观赏月景,品读课文,在语言文字的品读中进入宁静清幽的美好意境,为整节课的学习奠定了一个很好的基调。]

三、诵读月诗。

1、画诗句。自由读书。画出描写月亮的诗句。

2、个别学生读描写月亮的诗句。

3、理解。古人欣赏月亮,赞美月亮,留下了精美的诗句,(板书:诗句)这些诗都是我们平时熟悉的,同学们,你能说说诗人通过这些诗句诉说着什么?表达了诗人的什么感情吗?(学生说说作者、诗意。)

4、月,在诗人的眼中是多情的,是奇妙的,诗人借月亮表达自己丰富的感情。让我们有感情的吟诵这些诗句吧。

5、读诗。

(1)思考:小外甥和文中的我所说的诗句有什么不同?(浅显、易懂;深奥一些)

他们年龄不同,经历不同,所说的诗句也不同。小外甥应该读出什么语气?(天真、幼稚、活泼、可爱)我是个长者,应该用什么语气?(稳重、老练、成熟)

(2)自由朗读,注意读出人物的不同语气。------个别读------分角色读------师生分角色读。师读小外甥。

(3)请同学们一边欣赏月景一边倾听古诗。师生对诗,生生对诗。师:诗,和月光一起,沐浴着我们,使我们沉醉在清幽旷远的气氛中……这一节我们通过读诗领悟了诗句的美

(4)同学们,为什么用了“,”?为什么文中出现了“…………”(板书…………),一般的省略号不是六个点吗?再强调读书要注意标点符号。

[设计意图: “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讲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在掌握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分角色训练朗读,能够很好地激发学生朗读的情感,深刻体验课文中人物性格特点,使之真正地进入角色。老师提出“一个人读出两个人的语气”这一要求更富有挑战性,让学生兴趣盎然。

对诗的环节也很有韵味,在优美的音乐声中,学生欣赏着月景,吟诵着月诗。月下对诗,意境深远。既帮助学生积累了诗句,感受到中国古诗词的独特魅力,又陶冶了学生的情操,使他们受到感染,感情得到了升华。]

四、想象月亮。

1、默读,边读边用-----划出小外甥想象月亮的语句。个别读。

2、小外甥多爱幻想啊,他的话富有情趣,他的神情和动作也是那么天真可爱,请同学们再次默读。用 划出描写小外甥神情、动作的词语。

3、个别读。

4、师板书不假思索,什么意思?学生回答,教师范读,故意拖慢,学生评。学生练读。

5、板书绘声绘色,什么意思?学生回答。教师出示投影,这句话理解吗?怎么理解的"?个别读,教师:不光要读出语气,还要注意他的表情。请同学们看老师读,范读,同位练读,指名读。

6课文的二三段写了我和小外甥的对话,写得很有情趣,同位同学分角色来读一读吧,等会老师请几个同学来读。

7、学生分角色朗读第三段。教师放音乐《月光奏鸣曲》、投影。

[设计意图:词语的理解是本环节的重点,阅读教学中指导学生正确理解词语,可加深对语言的理解,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达到读懂课文的目的。教师引导学生读书,在具体的语境中理解词语的意思,学生印象深刻,理解到位。]

五、幻想月景。

1、师放音乐,请学生闭上眼睛。师:天边那些淡淡的云絮在不知不觉中聚集起来,一会儿,月光就被云层封锁了。甲板上又只留下我一个人。我久久地凝视着月亮消失的地方,轻轻地展开了幻想的翅膀。2、同学们听音乐很投入,你一定也展开了幻想的翅膀,你想到了什么,写下来好吗?

3、学生写,教师选读。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在音乐声中展开幻想,让他们去想象,去表达,激发他们的感情,培养他们对文章意蕴的领悟、体味能力,激活学生的思维和想象,唤醒沉睡在学生心田中的与之相似相通的生活经历、经验和感受,从而萌发一吐为快的表达欲望。]

篇13:《望月》优秀教学反思

《望月》优秀教学反思

《望月》是著名的作家赵丽宏的散文。散文,小说等文学作品,在小学语文课本中,都当作 记叙文来教。在教学中,如何引导学在弄清楚 记叙文的“六要素”,理解课文内容的同时,激发他们热爱文学的兴趣,萌生探求文学殿堂的欲望。这是小学语文教学中需要研究的一个课题。每个语文老师都要有战略的眼光,认真思考这个问题。

在具体的教学《望月》中,采取了三条措施:

1, 合理地安排教学过程。教学过程安排是否合理,是取得教学成功的关键。一是遵循作者的思路。引导学生弄清事情的情节——“我”在江轮的甲板上望月,与小外甥交谈(对背颂月古诗,讨论月亮像什么),“我”一人在甲板上展开了幻想的翅膀。二是遵循学生阅读的规律。引导他们先理解内容,再理解内在的意思。如第二段,先找出文中“我”与小外甥“交谈”什么,再思考:可看出小外甥是一个怎样的孩子。三是遵循学生认识事物的规律,由易到难,先理解一般内容,再提出更较高的学习要求。

2,努力地创设课文情境。什么是情境指作者在文中所描写的人,景,物和当时当场的气氛。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入境始觉亲”。只有亲临其“境”,才能真正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与作者产生共鸣。“我”在甲板上赏月时的情境,是恬静的,他的心情是愉悦的。小外甥与“我”“我一句你一句”地对背颂月古诗的`情境,是紧张而生动的。小外甥是自信的, “我”是沉着而自豪的。小外甥叙述“月亮像什么”时的情境,是生动有趣的。“我”的心情由自豪变为“佩服”了。“我”一人幻想的情境,是清幽的,心情是深远的。我把握了课文中的一个个情境,并运用现代化的教学媒体,分角色朗读,想象和语言描绘等手段,生动地再现了这几个情境,有效地帮助学生体会了作者的思想感情。

3,耐心地引导品读体会。文学作品的内含是很丰富的,是通过描写境界,塑造形象来陶冶,感染读者的。阅读文学作品,一定要细细品读语言,领悟准确,鲜明,生动的特点,同时要感悟作品所塑像的形象。读者对形象的感悟越深,作品的价值就越大。因此,我在教学中耐心地引导学生品读小外甥与“我”对的诗句时,辨析每次对背诗句的“同”,“异”,理解小外甥出“对”的角度,感悟小外甥的“机灵”。在诵读小外甥想象月亮的句段时,感悟他的胆识——把天空当作人,把月亮当作他的眼睛。在品读我“展开幻想的翅膀……”时,启发学生想象,讨论。这里的引导还不到位,如学生能想到:他希望祖国的下一代,都能像小外甥那样:聪明好学,爱幻想。那么,“我”的形象就高大了,文章的含义也就更大了。

篇14:《望月》优秀的说课稿

人教版《望月》优秀的说课稿

各位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望月》,下面我将从说教材、说教法学法、说教学过程、说板书设计四个方面进行说明。

一、说教材

《望月》是苏教版小学语文第十册第七单元的一篇优美的文章。这一单元的主题为“人与自然”,表达的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美好情感。

《望月》一文融散文、诗歌、童话三个独特的视角为一体,展示了月亮女神的柔美、圣洁、仁慈与祥和。课文以月亮与人的关系为主线,用生动的笔调抒写了“我”在甲板赏月时,聪明好学的小外甥和“我”比赛背诵写月亮的诗句以及小外甥对月亮的独特而富有童趣的想象,表现了甥舅二人对于大自然的热爱。

从古至今,月亮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一直是神圣的象征。千百年来被许多骚人墨客所吟哦诵咏,而《望月》这一课对于月文化含量的汇集,恰恰是激发学生爱月的情怀,引导学生积累“月景”的最好凭借。通过教学,可以使学生在品读、感悟中体会“月亮”所具有的独特的中国文化内涵,并从中受到美的教育和人文精神的熏陶。和同学们共同学习这一课,我们将实现以下几个目标:

(一)知识和能力: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习生字。同时培养学生搜集资料、处理信息的能力。

(二)过程和方法:利用朗读、感悟、合作、探究等方法品读课文中描写月光和小外甥独特、充满童趣幻想的句子,积累描写月亮的诗句,领略诗词意境,体会“月亮”所具有的独特的中国文化内涵。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感受文本语句的语言美、形象美和意蕴美,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和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探究月亮与人的关系。

其中后两个目标也是本文的重点和难点。

二、说教法学法

(1)说教法

1、情境教学法。古希腊学者普罗塔戈说过:“头脑不是一个要被填满的容器,而是一束需要被点燃的火把。”阅读教学中创设情境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感官,唤起学生的情感体验,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使学生在积极的心理状态下享受学习的快乐。

2、朗读感悟法。三分文章七分读,教学千法读为本,由此可见,读是阅读教学永恒的旋律。本文语言优美,情感真挚,在教学中我将引导学生充分的读,在读中感知,读中理解,充分感受文本的语言美,意境美,并将之内化积淀,从而形成良好的语感。

3、评价激励法。在本节课中我将珍视孩子独特的阅读体验,只要言之有理言之有物,都会给予认可与鼓励,让学生享受“跳一跳,可摘桃”的喜悦。

4、品词析句法。我将抓住文中重点词句,引导学生揣摩体会。

(2)说学法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根据《语文课程标准》精神和教材特点以及学生发展特点,我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具体的学法是“自主探究法”“合作法”“勾画圈点法”等。

三 说教学过程

接下来,我向老师们汇报,在教学过程中,我是如何引导孩子们赏析和探究月亮与人的密切关系。

在教学过程中,我设计了四个环节来实现教学目标。

㈠第一个环节:在赏析体悟中感受“月光之美”。

1、首先,为了让孩子们体会到月与“我”的关系密切,体会赏月给作者带来了思想和情感的变化,我运用情景教学法,创设了这样一个教学的情景:

同学们,夜深人静的时候,为什么我一个人我要来到甲板上?也许是心情忧伤,幽闷。谁能来为我排解心情的忧伤和幽闷呢?这时,月亮升起来了。在月光下,我的心情发生了变化。这是怎样的月亮呢?为什么我会有怎样的变化呢?我与月是怎样的关系呢?

通过教师的情景描述,学生们产生了急于我与月的关系的愿望和动机,主动地进入了学习的状态。著名特级教师于漪曾经说过:“课的第一锤要敲在学生的心灵上,激发起他们思维的火花,或向磁石一样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的确,好的开始是课堂成功的一半。

2、接着,我采用朗读法,请同学们在贝多芬的音乐的伴奏下,有感情的齐读课文的第二自然段。

第二自然段中,作者浓墨重彩,仅用了4句话,就把月下江景描述的美轮美奂。同学们都被这美好的月色所吸引。

于是我因势利导,运用探究法,设计问题,进一步引导探究月与“我”的关系:“那么,是什么样的月亮把我叫醒了呢?”

教学中,我引导学生抓住“安详”、“吐洒”、“晶莹闪烁”、“镀” “隐隐约约”、“黑色剪影”等词来体会月光的清幽淡远和朦胧、宁静等特点。并用简笔画,配合文字说明与表达,孩子们在赏析的过程中充分感受月光之美,享受月光之美,这样他们才懂得了是美丽的月把我叫醒了。月亮不仅叫醒了我的身体,还叫醒了我的心。我沐浴着这美丽的.月色,陶醉在月的遐想中。此刻的情感该是多么的愉悦。学生们才真正明白了我与月的关系的密切,也更深刻感受了月亮的美好,大自然的美好。激发他们热爱祖国,热爱大自然的美好情感。

3、紧扣我与月的关系,我采用朗读法和探究法,引导孩子们体会和探究月和小外甥关系密切。

在教学中,我让学生分角色诵读课文。通过诵读课文中关于月亮的诗句,使学生感受月亮的形象、意韵。让学生充分理解,柔美的月光不仅把我叫醒了,也把小外甥叫醒了。从而理解使我们沉醉了的原因。

同时,我还要引导孩子们抓住小外甥与“我”的对话,引导他们体会小外甥的聪明好学和天真活泼。正是这种聪明好学,才能让小外甥积累那么多有关的诗句,也正是这些有关月的优美的诗句,才能让他沉醉。激发学生们强烈的学习愿望,培养他们善于积累、勤奋好学的品格。达到既教书,又育人的目的。

(二)第二个环节:在拓展品读中沐浴“古诗之美”

“诵明月之词,歌窈窕文章”向来是历代文人墨客的雅事。 由诗句中可以看出,美丽的月亮把古今中外的诗人都叫醒了,叫醒了李白,杜甫,苏东坡……

教学中,我扣住涉月诗句,采用表演法,让孩子们分别来扮演文中的“我”和活泼聪颖的“小外甥”,让他们发挥想象,充分调动自己的诗句积累,尽情地根据自己的理解,调演绎古诗句中月的含义。这样不仅激发学生主动积累诗句的兴趣,而且使他们对中国传统的月文化产生了积极探索的愿望,使孩子们从小就感受中国月文化的悠久和发展。感受到中华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他们沉醉的不仅仅是月光,而且是中国月的文化。也懂得了小外甥之所以如喜爱月光,是因为月亮和月文化是如此的影响着小外甥,小外甥的沉醉,表现出他对中国文化的热爱。

由此, 学生爱月的情感也就被激发出来了。他们就会更加热爱我们祖国的文化,会为为传承中华文化而努力学习。

(三)第三个环节:在迁移创作中放飞“想象之美”。

我先采用朗读法,指名让学生分角色朗读第三部分。让学生通过描写小外甥神情、语言等词句,感受“小外甥”爱幻想、富有童真童趣的特点,

然后运用探究法,设计这样的问题引导学生:小外甥聪明活泼,爱幻想,他的天真活泼深深地感染了作者,也感染了我们每一个人。月光让我们幻想,让作者幻想,我们今天在这里望月,也一定让我们幻想了,同学们想到了什么?想象,写下来

这一环节的设计旨在使学生参与主体的语文实践与创造,把自己对月亮的感性认知、对文章情感的深切体验以个性化的方式展现出来,同时也进一步固化自己的阅读感受以及对月亮的理解,正所谓“月儿本无情,情在人心间。”

(四)第四个环节:在激情总结中升华“情感之美”。

在这个环节中,我设计精彩的结束语,对学生进行引导,使他们更进一步沉醉在清幽旷远的月光中,沉醉在意象深远的古诗意境里,沉醉在充满情趣的创造空间里。从而培养他们的审美情感。

四:说板书设计

板书是一个微型教案,它条理清楚,呈现文章的线条,简单明了,突出文章重点,起到有条理地帮助学生理解课文的作用。好的板书往往能起到画龙点睛之效。在教学中,根据我对《望月》这一课的教学设想,我采用提纲式板书。这个板书清晰地揭示了文章的主要内容。

望 月

江上之月 诗中之月 想象之月

以心观物,万物皆有情

板书是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完成的。

以上,就是我对本课的一些初步设想,在真正地教学过程中,我会根据学生的生成情况,不断改进自己的教学设计,力求达到更好的效果。谢谢大家。

篇15:望月的优秀作文600字

望月的优秀作文600字

仰望星空,眼光不可避免地撞上了月亮,那个曾让无数文人陶醉其中,那个以一层轻纱笼罩大地的月亮。

有人说:“月亮是个贼,好的光芒是从太阳那里偷来的。”我却不这么认为,月亮将阳光的刚烈变成了柔和,为阳光的萌动增添了静谧。月亮将阳光赋予了自己的色彩,因而成就了独一无二的月光。我相信李白看到强烈的阳光时是不会诵出千古名句“举头望太阳,低头思故乡”了吧。

月亮似哲学家,她让学会了:别人的东西加自我的特点的产物就是――我的拥有。

坐在月亮坐过的台阶上,抬头望月,像一个银碗,咬一口脆脆的。浅浅的月晕跌进我的眼眸,释放古老而清雅的芬菲。我静静地坐着,任月光洒落,被她浸润,被她包裹,被她陶醉。

东坡居士曾吟道:“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是啊,从初一到十五,月亮经过了一次次的变化,可她每一分变化都不能让所有人满意,即使是满月,也会有人因家人不能团聚而黯然神伤。就像一年四季,春是纯情的,夏是奔放的,秋是执著的,冬是宁静的。可依然有不尽人意的时候。这又如我们的生活,历尽坎坷,到达成功的彼岸,虽不像期盼中那般完美,却依然继续。

月亮洗去了我眼睛里的云翳,抚平了我心中的褶皱;滤去了岁月的尘埃。我,清醒而浪漫,淳厚而坦然。

夜是寂寞的,但有月亮与它相伴。在寂寞的.夜中独饮那枚月,那冷然的清醒,超然的豁达,不变的安闲,皎洁的情怀,令人无限遐想。我的心中弹起夜的奏章,幽远而宁静。它渐渐地在我心中响起,又缓缓地离去。我的心仿佛爱琴海的上空,清新而宁静,还泛着一片片澄澈。

静静地读那枚月,如读人生。读人生的纯洁的同时也发现了邪恶;读人生的幽静时亦揭开了尘世的喧嚣;读人生的醒悟时,还掀起了人的浑浑沉沉。

古有苏东坡“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今有李丹萍在此,举头望明月,低头入深思。

篇16:优秀散文:浅秋望月

优秀散文:浅秋望月

夏去秋来,落叶聆风,许些感伤,这样静静的夜,望着一轮明月悬挂天幕,明亮的辉光,将树枝黝黑的身影投射在地面。这夜真静,只有秋虫断断续续的鸣叫听得真切。

在这样静谧的月夜,享受着寂寞的月光,些许的失落或者孤独的感觉总会油然而生。这是不是“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的意境呢?在这样的情景中,如果旅居他乡抑或在翘望家人的时候,应该真的有这样的感慨……今夜何人初见月,月色今夜照何人?可怜今夜月空好,秦楼卧听促织声!想念家人,想念家的温暖,应该是此时望月的最真切的感受!

张若虚在春江潮水涌来之时那种无限感慨……此时相望不想闻,愿逐月华流照君!面对这样的月色,怎能不让人感慨万千?如果不读书,或许会少点这种莫名其妙的思维。只是如今已经中毒很深了,这种感叹或者伤怀,如同这淡淡的辉光,如隐若现。读书人的那点酸腐,被月光浸淫出来,随着浮想开始翩翩然而不知所已。

其实就是这样的月夜,也会想起遥远的儿时。那种天真活泼的季节,如果遇到这样的月亮地,真的不会放过……基本上是全村的孩子在打谷场上疯玩。儿时的玩伴,如今都是而立之年了,时常和儿时玩伴聊起,那种幸福感还洋溢在每一个人的口头心底。这样的季节,这样的月夜,打谷场上绝对的儿时的天堂。大家钻草垛躲迷藏,或者你追我逐,打打闹闹,即便是浑身泥土和着臭汗,全然不在乎,而且就算回家等着挨打,也不会放弃这一段快乐时光。有时候大家玩儿疯了的时候,什么时间回家睡觉都完全忘记了,直到有大人扯着嗓子呼叫的"时候,才会恋恋不舍地三三两两地离开。月亮下的打谷场,绝对的儿时的天堂!

望着这月亮,明晃晃地,不由得闭上眼睛,那儿时的一幕幕场景,尽情回味着。只是这种感觉永远只有在记忆里留存,现在的环境,已经不可能重现儿时的快乐时光,看着自己的孩子成长的过程,自己儿时的那种天真无邪,无忧无虑的童年离他们太远,太玄乎,太不可思议了。今夜,可惜了这上好的月色!

浅酌一杯红酒,对月!

花间一壶酒,对影成三人。此时此景,唯我独享!太白仙人不知何处,就算邀来嫦娥仙子,纤舞霓裳,终就一人,舞断云袖,又能如何?月亮,似乎就是孤独的代表。越是这样的月夜,越是夜色渐浓之时,独自望月之人,更流露出那种茕茕孑立,形影相吊的酸楚。是夜和月色的共同作用,才会让人的感觉起了变化。所谓触景生情,人的情绪,就这么莫名其妙地让这月夜、月色感染、调动甚至产生一些列连锁反应,直到冲动到难以抑制住心底汹涌的激流。

浅酌一口,慢慢回味。耳边秋虫的蛐蛐

篇17:张九龄《望月怀远》优秀教案

教学目标:

1、情与景的完美结合,清丽而深远的意境。

2、反复诵读领会情感。

3、关于“月”的意象。

教学重点和难点:

1、体会作者写这首诗的情感,言为心声。

2、诵读指导,从语音、语调、表情、动作等方面点拨。

教学工具:

多媒体和黑板

教学方法:

诵读、合作探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有人说“月亮是悬挂在天上的一首诗”。的确,在月亮上载满了人类最美好的情感。我们有感受到杜甫“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的婉转,有领悟过张若虚的“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的壮美,今天我们要走进一位广东籍作家,再次感受明月传情的美妙。

二、作者的生平简介。

张九龄一名博物,字子寿,韶州曲江(今广东韶关)人。是唐代著名的宰相,后受奸相李林甫陷害,于开元二十五年(七三七)贬为荆州长史。在用人方面主张任用“智能之士”,敢于谏诤,当时被称为“贤相”。对安禄山的反叛野心,也早有觉察,并建议唐玄宗及早诛灭,但未被采纳。谥号文献。

张九龄七岁能文,他的诗,有不少是应制之作。但一些赠答、写景、抒情的诗篇,感情真挚、词藻清丽,晚年遭谗言被贬后所作的《感遇》诗十二首,风格转向朴实而且遒劲寄兴讽喻,与陈子昂的《感遇》诗相近,对扭转初唐以来形式主义诗风有所贡献。后人评论唐诗的转变,多以陈、张并称。清朝人士刘熙载在《艺概?诗概》中说道:陈子昂、张九龄“独能超出一格,为李、杜开先”。

三、诗歌韵译。

海上升起了一轮明月,远在天涯的人与我同样望月,思念对方。多情的人埋怨漫漫长夜,整个晚上想念亲人。灭了烛灯,月光满屋令人怜爱,披起衣服流连庭院,露水沾挂湿衣衫 。不能把这满手的月光赠给你,还是回去睡觉吧,希望与你在梦里相见。

四、具体分析。

此诗以明月作媒介,抒写了对远方亲人的深挚的思念之情,情真意切,感人至深。

(1)如何理解“海上生明月”中的“生”字?

“生”在此可诠释为“生出、生长”。 今夜的月以大海为媒介,明月共潮生之后,月便具有了生命, 彰显出他的活泼和生动,尽性展示海上明月的美和情趣。

(2)“天涯共此时”怎么理解?

“天涯共此时”:由景入情,转入“怀远”。一个“共”字使句子具有两层含义:一是诗人与远在天涯的亲人共此一轮明月;二是融融月光洒满人间,天下离人此时都在望月怀远。一下子把自己的怀远之情与天下人共通的怀远之情融合在一起,情景交融,感情真挚,不仅形成诗歌内容的不确定性,还产生一种含蓄蕴藉之美。

(3)三四两句,以“怨”字为中心,以“竟夕”呼应“遥夜”,上承开头两句。多情之人因为整夜相思难眠,不禁埋怨起夜之漫长。

(4)诗人内心真的存有“怨恨”吗?

(5)颈联哪几个词用得好?为什么?

诗中的“怜”和“觉”两个动词用得好,使诗中人对远人思念之情得到充分表达,这是一种因望月而怀人,又因怀人而望月的情景相生写法,它勾勒出一个烛暗月明,更深露重。人单思苦,望月怀远的幽清意境。

“披衣觉露滋”中的“滋”用得很好,衣服湿了,说明自己站在外面的时间很长了,此处用了反衬的手法形象地写出自己的凝神而相思难抑的情形。

(6)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不堪盈手赠”运用了什么艺术手法?“

月光是如此皎洁,伸出手去,满手皆是,可是却无法送给对方以表相思。化用古人诗句,写出了诗人的怅惘和失意。

(7)尾联写“还寝梦佳期”有什么作用?寻梦之想是一种无可奈何的痴念。但借此更衬托出诗人思念远人的深挚感情,使诗的怀远更为具体、更有含蕴。诗便在这失望和希望的交集中戛然收住,读之尤觉韵味深长。

五、总体感知。

这是一首望月怀人的诗。由望月引起相思,竟彻夜不眠,月光是引起相思的原因,又是相思的见证。诗人通过写主人公的动作表达了主人公的内心情感。

全诗意境雄浑而又幽清,语言形象真切,情与景有机地交融在一起,温婉缠绵,回味无穷。

六、诵读练习。

(1)学生先用粤语诵读,再听粤语版经典诵读。

(2)听音频朗诵(女子版),作为反面教材,普通话和音律都没有把握好。

(3)音频朗诵男子版,经典诵读版本,学校老师自录的。

(4)学生自告奋勇诵读,挑战自我。

(5)教师指出学生诵读中的不足,给予提升,从语音、语调、表情、动作等方面点拨。

七、本诗中表现力最强的是哪个意象?

月亮作为唐宋诗人最钟爱的诗歌意象,频繁出现在唐宋浩如烟海的诗词作品中。就像苏轼《水调歌头》中所言:“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月”这一意象寄托着诗人们悲欢离合的主观情思。

“如果没有月亮,诗人更难做” 看看古代诗歌有多少咏月的名句

(一)以月渲染清幽气氛,烘托悠闲自在、旷达的情怀

1、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王维《山居秋鸣》

2、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王维《鸟鸣涧》

3、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杜甫《旅夜书怀》

(二)以月寄托相思之情,抒发思乡怀人之感

思念家乡的:

1、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杜甫《月夜忆舍弟》

2、共看明月应垂泪,一夜乡心五处同。 白居易《望月有感》

3、江南月,如镜复如钩。似镜不侵红粉面,似钩不挂画帘头,长是照离愁。

欧阳修《望江南》

怀念远方亲人的:

1、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李白

2、云中谁寄锦书来? 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一剪梅》李清照

3、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李煜《相见欢》

4、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 《月夜》杜甫

(三)以月渲染凄清的气氛,烘托孤苦的情怀

1、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李白《月下独酌》

2、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 白居易的《暮江吟》

3、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柳永《雨霖铃》

(四)代表爱情的美好

1、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生查子》 欧阳修

2、花前月下暂相逢,苦恨阻从容。何况酒醒梦断,花谢月朦胧。花不尽,月无穷,两心同。此时愿作,杨柳千丝,绊惹春风。 《诉衷情》张先

(五)以月蕴涵时空的永恒,也常常引发诗人们的哲理思考

1、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张若虚《春江花月夜》

2、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

苏轼《明月几时有》

八、大家先看这道题,把它补充完整。从所积累的有关月的诗句中选择一恰当的填在下边横线上。

1、同是长空的"月,老杜发出了“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的感慨;李白则月下独饮,举杯相邀,有了“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的慰藉;而王维却有一番“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的清静恬远之情。

2、徜徉于诗海中,我感受到了柳永“杨柳岸,晓风残月”的婉约;杜甫“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的豪放,苏轼“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何等彻悟。

九、小结。

在浩瀚的唐宋诗词里,众位诗词巨匠将自己对理想的讴歌,对未来的向往,对爱情的礼赞,对生命的叹息,对命运的无奈都融入月的世界里,在月光笼罩下倾诉一腔情怀。不论是悲、欢、离、合,都融入朗朗的明月,在物我合一中达到灵魂的飞升,以至于今天的我们读来仍余韵袅袅,荡气回肠……

作业:

把《望月怀远》与《春江花月夜》进行对比阅读,注意以“月”这个意向为依托。

拓展

唐朝名相——张九龄

张九龄,唐玄宗开元年间,张九龄,字子寿,一字博物。世称“张曲江”。自称西汉留侯张良之后、西晋壮武郡公张华十四世孙。七岁知属文,唐中宗景龙初年中进士,始调校书郎。唐玄宗即位,迁右补阙。开元间,历官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中书令。母丧夺哀,拜同平章事,封为始兴郡开国伯,食邑五百户。

开元二十八年,曲江去世,终年六十八岁,追赠司徒、荆州大都督,予谥文献。

死后不久,曾被其断言“必反”的安禄山果然掀起了“安史之乱”,从而导致唐朝迅速从“全盛”走向没落。唐玄宗奔蜀,因追思张九龄的卓见而痛悔不已,遣使至曲江祭奠张九龄。

张九龄是一位有胆识、有远见的著名政治家、文学家、诗人。作为开元盛世的最后一个名相,他忠耿尽职,秉公守则,直言敢谏,选贤任能,不徇私枉法,不趋炎附势,敢与恶势力作斗争,为“开元之治”作出了积极贡献。擅长五言古诗,诗风清淡,以素练质朴的语言,寄托深远的人生慨望,对扫除唐初所沿习的六朝绮靡诗风,贡献尤大。著有《曲江集》,被誉为诗坛“岭南第一人”

张九龄诗歌成就颇高,独具“雅正冲淡”的神韵,写出了不少留存后世的名诗,并对岭南诗派的开创起了启迪作用。九龄才思敏捷,文章高雅,诗意超逸,其《感遇》、《望月怀远》等更为千古传颂之诗。有《曲江集》二十卷传世。张九龄的诗早年词采清丽,情致深婉,为诗坛前辈张说所激赏。被贬后风格转趋朴素遒劲。

扩展阅读:

1、用高楼林立车水马龙描写城市的句子

2、关于动作语言神态心理描写的句子

3、描写人物神态动作表情的句子

4、描写一位军人走句子

5、描写踢足球场面的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