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恩难忘——《我的一位国文老师》读后感
老师是我们再也熟悉不过的人了,除了父母,整个孩童时期我们都是和许许多多的老师一起渡过的。幼儿园的老师,小学老师,中学老师,老师的形象一定是千人千面,但每个人心中的老师又似乎总有那么一点共同的东西,那就是老师对我们的“情”
作者梁实秋对他的国文老师的描写,并没有多少尊敬之意却字字带情,他的相貌,动作真是让人记忆深刻“两肩总是耸得高高的,鼻尖有一些红,像酒糟鼻似的,鼻孔里常藏着两桶清水鼻涕,不时地吸溜着——”而就是这样一位相貌古怪,有伤大雅的老师却“给我印象最深,使我收益也最多,我至今不能忘记他。”是怎样一种情谊使作者对这样一位老师依恋,爱戴,敬仰呢?反复品读文章后,我想是老师敬业精神,是老师对学生的宽容,是老师慈爱的人格魅力打动了“我”,也最终在“我”的人生道路上起着巨大的作用。
作者儿时的狂妄,自大使得他常与老师顶撞,而宽容的徐老师没有对他有多大抱怨,而是在骂过之后,更进一步对我“严加管教”在学习上,对我的作文进行面批;在思想上,更为“我”树立了爱的教育的典范。我这个在老师眼里“一眼望到底”的学生反而受益最大。
在读文章的过程中,我也感受到了老师对我们的爱体现在许多地方,其实,老师对我们的爱是相同的,就是那种希望我们成才,把全部知识哺育给我们。即使言语激烈,那也是因为恨铁不成钢。所以,我们需要珍惜老师对我们的爱,因为这一份爱不在嘴上,而埋葬在老师的心中。
在读文章的过程中,我还感受到对师爱的理解也不能局限于狭小的范畴:一个眼神,一句鼓励,的确蕴含着老师对我们的深厚感情,而批评教育则更包含着老师们的爱岗敬业,伟大与胸怀。而这种伟大与气度正是源于对学生的一腔热爱,这师爱平凡而伟大,是一种发自内心的热情,是一种对无私的道德感情,是一次无悔的牺牲。所以我们更应学会尊师敬道,学会报答老师对我们的感情。
读《我的一位国文老师》后感 我喜欢梁实秋的散文,文风自然,读之如饮甘露。
如此一位文学大家,他的老师是如何的一个人呢?细品《我的一位国文老师》,掩卷沉思,却让人唏嘘不已。 对于长者的回忆常常规避一些缺点和不足,而梁实秋对徐锦澄的描写,却可以用“大不敬”来形容,莫说形象的怪异,他的一些习惯性动作,若独立起来读就只能用猥琐来形容了。
他“两肩总是耸得高高的,鼻尖有一些红,像酒糟的,鼻孔里常藏着两桶清水鼻涕,不时地吸溜着……”初读以为,这是梁实秋文风使然,虽写老师,亦含谐趣。而细细咂摸,便觉不然,首段的一句“给我印象最深,使我受益也最多,我至今不能忘记他”,真是字字含情。
把擤鼻涕等不堪的动作细细描摹,津津乐道,此中滋味,真真需要我辈细细参详。 有人认为这是文章结构中一种欲扬先抑的技巧,但在笔者看来,却是一种情到深处的难以自制。
当爱可以包容那些令常人难以接受的动作时,她就升华了。梁实秋对徐锦澄的感情,随文章的走势而蔓延,当文字的大门随着“怅惘敬慕”而合闭时,文章中所弥漫的那种对老师的怀念就成了读者心中化不开的情结。
西方有谚:爱爱相生。梁实秋对老师的怀念并非没有来由,其根源恰是徐老师人格魅力和他的敬业精神。
徐老师形于外的特征虽有“瑕”,而徐老师敛于内心的师爱恰似“瑜”,而“瑕”无论如何也难掩“瑜”的灵光。 对于一个胆敢顶撞自己的学生,有些老师恨之切骨,弃之不顾,而徐老则不然,恨之愈深,爱之愈切,在骂过之后,对他的作文“批改之不足,还特别地当面加以解释,我这个‘一眼望到底’的学生,居然成了一个受益最多的学生”,其胸怀和气度让人钦敬。
而这种胸怀正是源于对学生的一腔热爱,这师爱平凡而伟大,是教师发自内心的热情,是一种自我牺牲、锲而不舍的道德情感。 徐老师教的课成绩与毕业无关,学生们学习也不踊跃。
正因为如此,许多老师乐得逍遥,而徐老师并不随波逐流,仍在用心教书。他选辑教材时广泛涉猎,新旧兼收,既继承了传统,又有时代气息,由于选材得当,极大地培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他批改作文大刀阔斧,毫不吝啬。他诵读课文一字不苟,写作经验的传授毫无保留,对那些不重视国文课的学生“板着脸很凶”。
这和那些“奉行公事,乐得敷敷衍衍”,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空有“榜眼”、“探花”头衔的老师们真是天壤之别。可见,表面很凶的徐老师坚持着对教育责任的心灵守望,删删改改之间正可窥见徐老师敬业的精神和对学生的挚爱。
教育者应有爱心,然而,如果为师者知识浅薄,教育乏术,仅有爱心也难让人无法忘怀,徐老师有很高的语文素养是他赢得学生尊重的重要原因。他自己选辑教材很合学生口味,课文诵读传情达意,作文批改轻车熟路,指导写作十分精到。
这些都源于徐老师学识的渊博和语文功底的深厚。 正因如此,他才有了梁实秋这样的弟子,才有了虽然其貌不扬,行为怪异,却让学生终生不能忘记的魅力。
对师爱的理解不能偏狭,老师的爱不能简单解释为一个眼神、一句鼓励,不能局限于生活温情,老师对学生的爱应当首先是爱岗敬业。所谓爱岗敬业,就是勤于传道,精于授业。
假如徐老师编的教材淡而无味,他的诵读声如锯木,他批改作文只有陈词滥调的批语,指导写作毫无章法。那么,即使他对学生频投亲切眼神,鼓励话连篇累牍,我想,也不会使求知的学生们感怀不忘。
老师对学生的爱首先是能教给学生真本领,在教学中有“独到”的地方,所教的本领能让学生终生“受用”。 老师爱岗敬业就会虚怀若谷,就会知错必改,就会不辞辛劳,就会不敷敷衍衍,就会努力充实自己,使自己成为熟练执掌教鞭的人。
学生不爱庸才,不爱千人一面的格式化老师,他们所崇敬的惟有那些敬业者。 《我的一位国文老师》是一首敬业者的颂歌,我聆听着,我感动着。
第一道,我的老师是一个表面上不注重穿着外表,很“凶”,但很有学问,对学生非常关心的人。
第二道,1.我在课堂上替同学分辨,惹了老师的责骂。 3.老师讲解文章作者,打着江北的官腔朗诵课文。
4.他用大墨杠子大勾大抹来认真的批改学生作文。 5.交给我许多写作技巧。
第三道,不同意。正因为这样才给作者留下最初的深刻印象,同时也表现了作者内心情感的变化。
作者通过从最开始对老师的印象到后文写老师的教学态度,这样的对比更加突出国文老师的形象。 第四道,通过对老师朗诵的描写,写出了国文老师对学生的教育方法,“我们听了之后,好像是已经理会到原文的意义的一半了。”
同时也写出了我对老师的深刻印象。 第五道,“虚泡囊肿”指作文里的废话虚字。
“筋骨”是指作文里真正表达的思想感情的句子。 用比喻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老师批改作文的细节,表达了我对老师的感激,同时也照应了下文他教我“作文忌用过多的虚字”等许多写作技巧。
第六道,师者,传道授业解惑。得遇先生,三生有幸。
先生教诲,没齿难忘。
第一段(第1小节):总写不能忘记国文老师的原因。
第二段(2——6小节):叙写国文先生的外貌特征和行为习惯。
第三段(7——11小节)叙写“我”从徐先生处所得到的益处。
第7小节是这一段的总领,“居然”表达了“我”的意想不到。“受益最多”既照应文章开头,又统领下文。
第8小节主要写徐先生选编教材的独到和讲课的亲切。
第9小节主要写徐先生的课文诵读。
第10小节主要写徐先生改作文。
第11小节主要介绍了徐先生给学生所讲的作文技巧。
第四段(第12小节)写“我”对徐先生的深深怀念。
我在十八九岁的时候,遇见一位国文先生,他给我的印象最深,使我受益也最多,我至今不能忘记他。
先生姓徐,名锦澄,我们给他上的绰号是“徐老虎”,因为他凶。他的相貌很古怪,他的脑袋的轮廓是有棱有角的,很容易成为漫画的对象。
头很尖,秃秃的,亮亮的,脸形却是方方的,扁扁的,有些像《聊斋志异》绘图中的夜叉的模样。他的鼻子眼睛嘴好像是过分的集中在脸上很小的一块区域里。
他戴一副墨晶眼镜,银丝小镜框,这两块黑色便成了他脸上最显著的特征。我常给他画漫画,勾一个轮廓,中间点上两块椭圆形的黑块,便惟妙惟肖。
他的身材高大,但是两肩总是耸得高高,鼻尖有一些红,像酒糟的,鼻孔里常川的藏着两桶清水鼻涕,不时的吸溜着,说一两句话就要用力的吸溜一声,有板有眼有节奏,也有时忘了吸溜,走了板眼,上唇上便亮晶晶的吊出两根玉箸,他用手背一抹。他常穿的是一件灰布长袍,好像是在给谁穿孝,袍子在整洁的阶段时我没有赶得上看见,余生也晚,我看见那袍子的时候即已油渍斑斑。
他经常是仰着头,迈着八字步,两眼望青天,嘴撇得瓢儿似的。我很难得看见他笑,如果笑起来,是狞笑,样子更凶。
我的学校是很特殊的。上午的课全是用英语讲授,下午的课全是国语讲授。
上午的课很严,三日一问,五日一考,不用功便被淘汰,下午的课稀松,成绩与毕业无关。所以每到下午上国文之类的课程,学生们便不踊跃,课堂上常是稀稀拉拉的不大上座,但教员用拿毛笔的姿势举着铅笔点名的时候,学生却个个都到了,因为一个学生不只答一声到。
真到了的学生,一部分是从事午睡,微发鼾声,一部分看小说如《官场现形记》《玉梨魂》之类,一部分写“父母亲大人膝下”式的家书,一部分干脆瞪着大眼发呆,神游八表。有时候逗先生开顽笑。
国文先生呢,大部分都是年高有德的,不是榜眼、就是探花,再不就是举人。他们授课不过是奉行故事,乐得敷敷衍衍。
在这种糟糕的情形之下,徐老先生之所以凶,老是绷着脸,老是开口就骂人,我想大概是由于正当防卫吧。有一天,先生大概是多喝了两盅,摇摇摆摆的进了课堂。
这一堂是作文,他老先生拿起粉笔在黑板上写了两个字,题目尚未写完,当然照例要吸溜一下鼻涕,就在这吸溜之际,一位性急的同学发问了:“这题目怎样讲呀?”老先生转过身来,冷笑两声,勃然大怒:“题目还没有写完,写完了当然还要讲,没写完你为什么就要问?……”滔滔不绝的吼叫起来,大家都为之愕然。这时候我可按捺不住了。
我一向是个上午捣乱下午安分的学生,我觉得现在受了无理的侮辱,我便挺身分辩了几句。这一下我可惹了祸,老先生把他的怒火都泼在我的头上了。
他在讲台上来回的踱着,吸溜一下鼻涕,骂我一句,足足骂了我一个钟头,其中警句甚多,我至今还记得这样的一句:“***!你是什么东西?我一眼把你望到底!”这一句颇为同学们所传诵。谁和我有点争论遇到纠缠不清的时候,都会引用这一句“你是什么东西?我把你一眼望到底”!当时我看形势不妙,也就没有再多说,让下课铃结束了先生的怒骂。
但是从这一次起,徐先生算是认识我了。酒醒之后,他给我批改作文特别详尽。
批改之不足,还特别的当面加以解释,我这一个“一眼望到底”的学生,居然成为一个受益最多的学生了。徐先生自己选辑教材,有古文,有白话,油印分发给大家。
《林琴南致蔡孑民书》是他讲得最为眉飞色舞的一篇。此外如吴敬恒的《上下古今谈》,梁启超的《欧游心影录》,以及张东荪的时事新报社论,他也选了不少。
这样新旧兼收的教材,在当时还是很难得的开通的榜样。我对于国文的兴趣因此而提高了不少。
徐先生讲国文之前,先要介绍作者,而且介绍得很亲切,例如他讲张东荪的文字时,便说:“张东荪这个人,我倒和他一桌上吃过饭……”这样的话是相当的可以使学生们吃惊的,吃惊的是,我们的国文先生也许不是一个平凡的人吧,否则怎样会能够和张东荪一桌上吃过饭!徐先生于介绍作者之后,朗诵全文一遍。这一遍朗诵可很有意思。
他打着江北的官腔,咬牙切齿的大声读一遍,不论是古文或白话,一字不苟的吟咏一番,好像是演员在背台词,他把文字里的蕴藏着的意义好像都给宣泄出来了。他念得有腔有调,有板有眼,有情感,有气势,有抑扬顿挫,我们听了之后,好像是已经理会到原文的意义的一半了。
好文章掷地作金石声,那也许是过分夸张,但必须可以琅琅上口,那却是真的。徐先生之最独到的地方是改作文。
普通的批语“清通”“尚可”“气盛言宜”,他是不用的。他最擅长的是用大墨杠子大勾大抹,一行一行的抹,整页整页的勾;洋洋千余言的文章,经他勾抹之后,所余无几了。
我初次经此打击,很灰心,很觉得气短,我掏心挖肝的好容易诌出来的句子,轻轻的被他几杠子就给抹了。但是他郑重的给我解释一会,他说:“你拿了去细细的体味,你的原文是软爬爬的,冗长,懈啦光唧的,我给你勾掉了一大半,你再读读看,原来的意思并没有失,但是笔笔都立起来了,虎虎有生气了。”
我仔细一揣摩,果然。他的大墨杠子打得是地方,把虚泡囊肿的地方全削去了。
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