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喜欢《教养的证据》中的一段话:什么叫教养呢?辞典上说是“文化和品德的修养”,但我更愿意理解为“因教育而养成的优良品质和习惯”。----看来,一个受过教育的人,也就具备了有教养的条件。教养是后天受到一定的教育,获得了一定的知识,又通过一系列良好习惯的培养后逐渐形成的。这个“教育”,除了入学经师外,还包括家长的言传身教、家庭与环境的耳濡目染。
做一个有教养的人,首先必须热爱大自然。不懂得敬畏大自然的人,必是井底之蛙,与教养谬之千里。没有一定的自然科学知识,你就很难自发地懂得宇宙之大和人类之渺小,除了蒙昧、狭隘外,还极会产生盲目的自尊与傲慢。一个人若从小就受到爱护花草树木的教育与熏陶,从小生活在保护大自然的意识氛围中,就能逐渐养成爱护花草树木的习惯,懂得与自然协调相处,懂得爱护与亲近无言的植物。长期以往,那他除了爱护花草树木外必定也会爱护动物和自己的同类。哪天他若看到有人野蛮的攀折花木,猎杀生灵,他肯定会毫不迟疑的评判道:“此人太没有教养了”。
做一个有教养的人,也应具备着一定的交流与沟通艺术。这样,才能善于人际交流,善于与陌生人沟通,善于以公共语言来表述内心的想法。如果不善于人际交流或与陌生人沟通,只能用直白来表达自己的生理感受,不会运用公共语言来沟通和解读自我心灵,不会抽象或长于比兴的描述内心世界。那么,这类人虽有一技之长,却有谋生的本能,也不能算是一个有教养的人。
做一个有教养的人,要在脑海中储备着一定的历史知识。知道人类历史的进程,从而通过历史知晓从前、知晓当今,知晓人生之河的发源及流向,就能有的放矢地规划着未来。
做一个有教养的人,就应该以自己丰富的知识来拓展视野、扩大注意力;在关心当前的同时,也会着眼于长远。即使被困于黑暗峡谷中、处于逆境时,或在跋涉和攀援中伤痕累累时;知识与阅历、信心与勇气会让你明了暂时与永久,感知何方是出路,相信困境中定有出口。
做一个有教养的人,要始终保持着清醒的头脑,具备驾驭自己的能力。在尊重自己的同时,也尊重他人;在驰骋自已意志的骏马时,也精心维护着他人的茵茵草地。知道身体的各部分都具独特的不可替代的功能,知道快乐和满足在很大程度上来自于肢体功能的灵敏与感知上,知道器官与肢体听从于大脑。
做一个有教养的人,应该以理性思维的方式对人类文化与精神遗产进行一番去粗存精、去伪求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筛选,发扬光大其精髓的优秀的传统;并对此充满敬重敬畏敬仰之心,懂得爱戴和歌颂有为之人。明白人的能力有大小,只要做到了尽心尽力、身体力行就是一个值得尊敬的人。明白不能把人的陋习伪装成高风亮节,不能因为自己做不到而诋毁做到的人。明白仰视高山和宇宙,明白那些伟大的发现及价值,明白对自己无法企及的高风亮节应该尊重;更懂得绝不能闭上眼睛或居心叵测的嘲讽他人。
做一个有教养的人,也要懂得惧怕,知道阳光下必有正义的惩罚;也懂得不能逾越不该逾越的界限,要以意志力来约束自己的言行。
教养是一个人全部习惯的集中反映与表现,是在常期的熏陶中逐渐形成的;教养也需要有意识的培养,所以它既能遗失也能捡起。教养更繁衍在我们的骨髓里,是后天和社会的产物。教养也必须要有酵母,在潜移默化和条件反射的共同烘烤下,假以足够的时日,就能自然而然的散发出香气。
一个群体的教养程度,能折射出这个社会的教养程度。这个社会需要越来越多的人有文化、有教养、有道德,更需要人人从自身做起,成为一个有教养的人。
“教养”这个词一出现,便让我想起了中国那位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
他所主张的礼影响了千年以来的中华民族,是中华民族的瑰宝。但是,当今的社会,当今的人们却正在一步一步的放弃自我,追求个性,盲目的自我中心,只知物质而无视礼仪。
正如文章中所说的那样,好多人已经放弃了教养,不论是在生活,学习,或者是工作中,都表现的毫无礼教可言。这是一种巨大的悲哀,也就是这种悲哀正在侵蚀个体的世界,学习中少了朋友,工作中少了知己,生活中少了圈子。
没有教养的世界,是沧桑的,白色的,寂寞的,寒冷的世界。 让我们就像文章说的那样,自我认知吧,努力的改善,好好的学习,其实这件事很简单,只是做到而已。
我相信大家都会在信念的指引下奋发进取,我们改善的不只是自己,而是整个世界。
1 《教养的证据》读后感 什么是教养呢?毕淑敏的解释是“因教育而养成的优良品质和习惯”。
教养是文明规范,是文明社会的道德基石。 得体的教养有助于人们获得社会认可和幸福生活,有助于人与人之间创造积极和谐的社会关系,也有利于表现良好的公共行象。
教养的基础尊重理解他人,同时不防碍他人,教养不是随心所欲,更不是惟我独尊。 教养是善待他人,善待自己。
做一个有教养的人认真的关注他人,真正的倾听他人,真实的感受他人,你会发现尊重别人就是尊重自己。 真正的教养不是做给别人看的,而是发自内心的,是自己内心的一种气质修养,不是有人看到你才会去做,没人看到你就不会做。
真正的修养源于热爱自己和热爱他人的心灵。 教养是一种长久融与一身的生活品位和习性,是一种源自内心的需求和表达。
教养与习惯己紧密相连,良好的习惯久而久之会成为一种自觉的行动,内化成教养,做到有教养,应从培养良好的习性开始。 教养并不是一蹴而就的,它是通过后天的不断学习、不断实践、经过长期艰苦的自我修养获得和保持的。
修养不因外在的侵蚀而褪色,也不会随生活的风雨而流失,与善良、刚强、谦虚、不事张扬一起,凝固成一种令人感喟的人生。 2 谈到教养,不禁使我想起修养这个词,这两个词对比来看,好像没有什么不同,但我觉得教养侧重环境影响,修养则侧重自身修养。
教养是达到修养的基础,有修养是教养的目的。 读了《教养的证据》让我感受很深,让我对教养有了一个全新的认识和体会,有种茅塞顿开的感觉。
一个人是否有教养,从他或她的一举一动,说话的艺术处理事情的方法,以及自身品质等的综合方面可以看出来。 一个有教养的人,会热爱大自然,毫不犹豫的便会捡起扔在地上的废纸; 一个有教养的人,从不讥讽别人,而是会在适当的场合适当的时候说出恰如其分的话来; 一个有教养的人,一般会有或近或远的目标让自己总是有事情做而非茫然无措; 一个有教养的人,会不断的充实自己,丰富眼见,让自己总是最先获得最新最多的知识; 一个有教养的人,自身综合着各种优良的素质,比如勇敢,诚实,互勉,互助等等; 一个有教养的人,懂得会害怕,对自己的意识有强烈的驾驭力…… 读过《钢铁是怎么炼成的》这本书,主人公保尔柯察金少年时代是不完全有教养的,虽然他也勇敢忠实,吃苦耐劳,但他脾气倔强,态度有时过于片剂,只是爱情夭折。
但以后的革命中巾帼历练,一致的磨砺,使它变成了有理想有智慧,吃苦耐劳,意志坚强,有教养的人。最终他写的《暴风雨中所诞生的》一书出版。
所以环境是塑造教养的基地。 有教养的人不会透支时间,也不会挥霍时间,而是珍惜和充分利用它; 有教养的人会对历史有恰如其分的了解,从历史教训中不断思考不断进步,也不忘记史训,如同生活在一条奔腾的大河里,直到泉眼和海洋的方向; 有教养的人不仅对眼前事物的得到,不会喜形于色,也不会为眼前事物的得失捶胸顿足。
教养是一个人心灵深处的体现,让我们大家努力让自己变得有教养。 。
我和六六手牵手,路过菜市场中鱼店门口,这里污水遍地,鱼鳞、鱼泡、污血等黏糊糊的东西堆在角落,一股腥臭扑面而来。卖鱼的小贩蹲在门口“吸吸溜溜”吃面条。六六高喊“太臭啦,我们快走”,捂嘴捏鼻开始跑。
过后,我问她:“你说太臭了合适吗?”她说:“明明就很臭,为什么不能说?”我想到“敏于事而慎于言”的君子言行准则,于是说“你说了,伤别人的心,让人家很难堪。要是有人说六六你家真脏真臭啊,你高兴不?”她说当然不高兴啦。说话前先想想,如果言语能伤害到别人,这种损人不利己、有失宽厚的话就别说了。好好说话是对人的尊重,尊重的前提是心中得有他人。
家的卖花老人说:“爷爷你身上真臭啊,你该洗澡了”,老人尴尬得手足无措,讪笑着放下我刚递过去的水,转身就走;过年时,六六在电话里对她奶奶说:“我不想回农村,农村太冷太脏没法洗澡,你做的饭太咸,回去Ipad还没信号,你想我,我也不回去”;她对我说:“你眼瞎了吗?这灯明明是蓝色,你为什么要说是紫色?”
很多人认为小孩子说实话童言无忌,无伤大雅,我批评六六的时候,旁边一个妈妈阻止说小孩子不懂事,长大自然就知道啦。长大了真的会无师自通吗?
教养“人之初,性本善”人生下来时,都是善良的,而到后来为什么会有恶与善呢?因为“性相近,习相远”的原故吧。
人在长大的过程中,父母给你造就了一个环境,或好或坏,而从中你学到的就将成为你的教养。教养从书中来。
“读一本好书就像交了一个益友”,书中饱含了对伦理,道德的阐述,更有生动准确的故事论证,《读爱的教育》人们懂得了真,善,美,丑,恶。于是乎,遇到了事情人们便会用相应的眼光来应付。
而对于行动,恐怕书帮不了太多。但却有了去帮助别人的教养。
教养从电影中来。在《辛德勒的名单》中,辛德勒从一位纳粹为什么会转变为一个善良的救世主呢?因为战争的残暴让他感受到了:生命易逝与战争的残忍。
而对他,我们感受到了人性的美。电影不仅包括了书的文学价值,还饱含了作者,演员,观众的真实情感。
电影比书更据有说服力,它会让你把思想化为行动。由此看来,教养获得的途径是多种多样的,不仅可以从父母那里获取,也可以从书中,电影中获取,更可以从生活中摄取,因为,拥有这些教养的和我们生活在同一蓝天下。
丛飞,一个感动国人的歌手。歌手一般都是富得“冒油”,而丛飞却是一个反例,他家里最值钱的就是那架 钢琴,因为,他把所有的资金都投向了贫困山区的孩子们,他的这种教养从哪里来?艺术给了他教养,告诉他:人生在世,只为奉献。
世界上有很多的人,没有好的教养,却有那么多富有教养的作品,前人留给后世,就希望后世继承,发扬。中华上下五千年,历史悠然,江山代有人才出,从《论语》,《孟子》,《诗经》。
一压群芳,而作为中国人,我们的教养又到哪里去了,将来又会从哪里来呢?教养,一个世人探究千年话题。我们是孔孟的传人,我们是老子的后代。
我们必须有良好的教养,因为我们是炎黄子孙,试问一句:“教养从哪里来?”让我们一起去找寻千年不变的内容,去找寻人们丧失已久的品质,在心里问一句:“教养从哪里来!”。
暑期里,我看了《文明礼仪修养教育读本》。我手捧那这本蓝色封面的书时,感觉沉甸甸的。因为,我清楚地知道,文明礼仪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它就像我们贴身侍卫一样伴随着我们成长,在我们的生活中的重要性。我迫不及待地翻开书本,认真地阅读起来。不时被其中的文明礼仪小故事深深地感动了,除了平时的日常用语、态度举止以外,还包含着方方面面的内容。如上课听讲的学校课堂礼仪,过马路要走斑马线的交通礼仪,爱护绿化公物的社会礼仪,孝敬长辈的家庭礼仪……这些生活中的小细节,处处体现着文明礼仪规范。这本书,让我真正认识到文明礼仪的重要性,也给我提供了更加广阔的空间让我去学习,来提高自己的修养。看完了这本书,我的收获很大,感想也很多。此时的我,脑子里出现了宽阔马路上,可以随处可见地上的痰、垃圾,为什么会有这些脏物呢?就是因为有些人不自觉,没有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而且又觉得自己所做的事情没有人看见,没有什么大碍。他们丝毫不觉得自己的行为已经影响了市容,影响了别人的良好的生活环境。在今后的生活中,我会这样做:上车时,我们都谦让一点,看见老弱病残主动让座;在公共场所,不乱扔瓜皮果壳,不随地吐痰,不破坏花草树木,爱护公物;在学校里,遵守规章制度,不为鸡毛蒜皮的小事而争吵,互相帮助,让同学间相处得更团结更和睦;在家里,我更要孝敬老人,尊敬父母,主动帮助爸爸妈妈做些力所能及的家务,分担他们的辛劳……总而言之,我要对照《文明礼仪修养教育读本》,严格要求自己,改正自己的缺点。我愿“文明礼仪”这棵种子,在我们的心里生根发芽,结出丰硕的果实。我们的环境就会变得焕然一新,我们的城市就会变得美丽多姿,我们的家园就会变得和谐温馨,愿礼仪之花开满人们的心间。
《教养指数和文明的疾病》读后感
朱大可先生有才,他在文章中提出了不少值得思考的问题。前几天在王新宇的博里,读过朱先生和其他几位的对话《游民文化是否在当代复苏》,比较欣赏他在那里的观点。对于那段对话,我留下了这样的评语:“谢谢新宇。这是一篇有趣而且有意义的对话。对现代社会边缘人的种种,讨论者从多方面多角度提出了一些观点。的确是一篇有价值和值得思考的文章。游民和其文化的确是一柄双刃剑,作用不容低估。”
关于教养,我对朱先生在此文章中提到的一点感到困惑。朱先生把76前中国人的教养,说成“全面废弃”, "政治正确代替了个人教养", "荡然无存”,“长期以来只有劳动教养”。我记得,那时候的老师们,还是比较负责的,常作家访。当然,文化人比较讲究语言的冲击力,朱先生这样说,也许有他更好的理由。但总的来说,文章给我的感觉是,朱先生对国人的教养提出质疑,把现象表面化了的同时,却没有尽他的才,把问题作进一步的探索。
我不大赞同国人没有教养的笼统说法。不管那个年代,国人都在接受教育。家庭的教育,学校的教育,社会的教育。只不过,这些教育在不同的社会和不同的时代里,有不同的内涵,培养出来的,是不一样的教养。西方人对某些中国人行为上的看不惯,基本可以说是对于一些与礼仪有关的行为举动的异议,其实这种现象不只发生在中国人身上。当然,这种现象提醒了我们,国人也应该学点外国的礼仪。我认为,我们可以去探索教育的内涵,但不好以“没教养”作为指责,不好以“没教养”抹杀了功劳,不好以“没教养”误导了自己的思路。
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