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仅是主人公梅吉和拉尔夫的爱情,这本书里还有其他精彩的东西,比如
朱思婷和雷纳的爱情,他们的爱情观,
菲与帕迪的爱情,菲与弗兰克父亲的爱情
两代人之间爱情观、生活观的对比,
两次世界大战,战争的残酷,
澳大利亚、新西兰不同地域的特殊景观,
生活的深沉与热情
书中其他人物的生活等
这本书的涉及人物众多,年代长,描述的地域也很广,用词、描述平淡朴实但不乏优美,使人可以深深进入其中,深深体会到生活的深沉、深刻
这本书是一部澳大利亚的家世小说,以女主人公梅吉和神父拉尔夫的爱情纠葛为主线,描述了克里利一家三代人的故事,时间跨度长达半个多世纪之久。
年富力强的神父一心向往罗马教廷的权利,但他却爱上了牧主克里利的女儿,美艳绝伦的少女梅吉,内心处于权利与爱情的深刻矛盾之中,从而引发出一连串感人至深的故事。以两位主人公为中心,展开了克里利家族十余名成员各自的人生悲欢离合;尤其是小说的时间跨度刚好横越了二次大战,因而两代人之间的截然不同的人生观所产生的冲突,更是引人瞩目。
这部小说情节曲折生动,结构严密精巧,文笔清新婉丽。在描写荒蛮广漠的澳大利亚风光时,颇有苍凉悲壮之美,而作为一位女作家,对女人爱情心态的探索,有十分细腻感人。
建议可以好好的看一下,选一部分来写也是很好的~
你好! 阅读李辉《告别权力的瞬间》,很容易让人想起卞之琳的那首《断章》: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人在楼上看你。
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 华盛顿是一道伟大的风景,最美丽的展现不是在金戈铁马的战场上 ,而是在国会大厦新总统亚当斯的就职典礼上。
新总统的就职意味着华盛顿与权力的最后告别,面对群众的热烈拥戴、依依不舍,他“挥动礼帽,向群众致意”。在他的身后,留下的是一个体制已经渐渐成熟,自由的理念慢慢生长的年轻而又充满生机的国家,而这一切又与他有着最直接的关系。
刀与剑是他的利刃,借此他们摆脱了英国殖民者的统治,而丢弃刀与剑,以道德力量来奠定一个国家的基石,无疑又是只有圣贤才能具有的智慧与胸怀。 何况,这已经是他的第二次辞职,第一次是在1783年独立战争结束的时候,他请求辞去大陆军总司令的职位解甲归田,“在葡萄树和无花果树的绿阴下享受宁静的生活”。
但是,当国家重新陷入混乱,在“濒临混乱和毁灭的边缘”的时候,他又重新出山,亲自主持制宪会议,承担起义不容辞的责任。 在岁月的长河中,在历史的篇章中,伟大由功绩来计算,更用人格来衡量。
从这一点来说,华盛顿无愧于“伟大”一词。 文章选自李辉的文集《走进别人的花园》,这是一本读书笔记、人物随感的合集,涉及到乔伊斯、梵·高、福斯特、卡夫卡等众多在世界颇具影响的著名人物。
名为《走进别人的花园》,也就有“想用自己的眼睛去看别人的风景,用心去感受不同文化中可能共同拥有的东西”的意思。在这里,我们可以把作者想象成《断章》中那个站在桥上的人,他在用心细细咀嚼着“桥下”的“风景”,也在其中慢慢流连、徜徉。
他说:“每个人都在人生旅途中走着。 身影远去,留下一道道踪迹,或深或浅,汇聚一起,就是一本大书。”
其实每个人都是一本大书,或伟大,或平凡,是我们每个人在世界上留下的一道道风景,感受别人也就是感受自己。李辉是在欣赏风景,但同时也在选择风景,因为每个人关注的热点截然不同,欣赏的也都是自己喜欢的风景。
这篇《告别权力的瞬间》,谈的是华盛顿的那份淡泊,《卡夫卡的情书》则谈的是内心对他爱情的影响,《梵·高兄弟在此相会》中,谈的则是弟弟对他艺术的影响。但既然是风景,就应该具有风景本身的意义。
别人的花园也不容每个外来者随意改造、重组,所以,在记录风景的时候,就应该尊重事实,如实地记录,尽量少掺杂主观随意评判,“一种融入少许个人感悟的客观陈述,需要一种慢慢的消化体会”。 在《告别权力的瞬间》中,他更多的是用极其简练的语言把华盛顿关键时刻最主要的心理、语言和行动描写出来。
李辉的文字讲究干净,很少用关联词,很少用惊叹号,珠子似的一颗颗摆列,纯粹的叙述。同样的故事,经他叙述之后,别具韵味。
这是一篇随笔,所谓“随笔”,如林贤治等主编的《人文随笔》封面所题,即“随的精神加笔的风格”,“无精神,非随笔;不自由,非随笔”。 《告别权力的瞬间》就恰恰给我们提供了这样的自由与这样的精神。
作者下笔如流水,既有着散文的韵调,也有着杂文的力度,于温和多情中埋藏下人性的高格和对于自由的赞美:“他悠然自得地向朋友描述自己这种安逸的家庭生活:一幢小别墅里,四周放置着农具,张挂着羊皮。 夏日炎热,他在自己料理的葡萄架下、无花果树阴下静心乘凉。
他说他只想求得安静,从容地沿着生命之河顺流而下,直到被安葬在祖先沉寂的宅第。”这样的描述多出现在中国古代高士的隐逸追求中,带有田园的宁静之美,而这些话出现在一个曾经叱咤风云、锻造一个新的国家又给这个国家指出一条光明大道的领袖口中,就不能不让人感受到一种民主精神的孕育生长,也使我们对于生命的价值作出全新的思考:我们活着到底是为了什么,人该如何选择自己最终的归宿?文中的那句“庄园的悠闲,是那么诱人。
他必须回到那里去,那里,才是他真正的归宿”,看似随口而出,其实蕴含了多么丰富而又庄重的内容。 在华盛顿挥手告别的一瞬,我们似乎看到了徐志摩似的潇洒———“悄悄的我走了。
正如我悄悄的来。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
“他行至门口,转过身,人们发现,他泪花点点,脸上的神情似是严肃,又似是悲哀。 他一时说不出话,只是挥动着手向人们表示谢意,任满头白发,飘动在微风里”。
也许,一处的风景有万千的迷人之处,但真正动人心弦的却只在一瞬间,就是和你的心灵相融合的那一瞬。李辉发现了几乎所有人心底最敏感的部位,所以就把一瞬间的温情通过文字传达了出来。
他让我们发现:一瞬间的美,其实就是永恒。 《断章》不“断”,明月、梦境虽然只是风景的一部分,但却涵盖了所有的风景,“瞬间”也不会转瞬即逝,那告别权力的一幕,会久久地停留在我们心底。
在去义乌前就想写这本书的读后感,但因为公款出差的缘故,浮躁了几日,现在把这篇补上。
看完这本书很有感觉,卖书的大姐问我有什么感觉,一时无语,于是搪塞道,感觉是无以言状的。可自己也在想,是什么感觉让人如沐春呢?有一个老师——一个让我觉的除了专业老师外唯一一个像老师的老师——我很尊敬他。
他常说我们这一带是最操蛋的一代(原话不是这样的),为什么这样说呢??我们不知道要什么,没有目标,却时常快乐时而迷茫。不是因为得到而快乐,不是因为无路而迷茫。
别人不知我们要干什么,我们自己一样不知到。个例子::老师问同学,什么是历史。
学生答,历史就是单行道不能掉头往回开,但开的够快的话别的车量会往回退得,你便看到了过去。学生答的对吗??对!!他说了什么呢???谁他妈也不知道,这是非主流。
此处的非主流是个名词,要从定性方面来说的话,那这学生就是主流了吧。在烦乱的文化中::欲望小说,商业小说,武侠(包括所有人打人的书),还有就是自我倾诉的书(非主流的自己说自己的话让别人想去吧)出来一本豪不调侃严肃认真的小说——朗读者。
一个明确的意志干净的文字都让人清爽舒服,因为他拥有主题。在极力强调个性的当今,一本拥有主题的小说显的尤为可贵。
就像团长,拍的不错,但为何观众不买账,因为导演自己想表达的东西太多了,过多游离在主题和情节外的自我倾诉让观众不知所云。其实,这本朗读者要表达的东西各个方面还不是太清楚,可是在我唯一读懂的一个反战主题后便可以静心去体味一种多年后的忏悔。
我想努力的解读这本书的感觉是如何一阵春风化积雪的,可功底还尚浅,但,此书真的值得一读,看完后心里会有片刻的安静,因为,我们需要主题,那样我们不会慌张,心如止水。
在去义乌前就想写这本书的读后感,但因为公款出差的缘故,浮躁了几日,现在把这篇补上。
看完这本书很有感觉,卖书的大姐问我有什么感觉,一时无语,于是搪塞道,感觉是无以言状的。可自己也在想,是什么感觉让人如沐春呢?
有一个老师——一个让我觉的除了专业老师外唯一一个像老师的老师——我很尊敬他。他常说我们这一带是最操蛋的一代(原话不是这样的),为什么这样说呢??我们不知道要什么,没有目标,却时常快乐时而迷茫。不是因为得到而快乐,不是因为无路而迷茫。别人不知我们要干什么,我们自己一样不知到。个例子::老师问同学,什么是历史。学生答,历史就是单行道不能掉头往回开,但开的够快的话别的车量会往回退得,你便看到了过去。学生答的对吗??对!!他说了什么呢???谁他妈也不知道,这是非主流。此处的非主流是个名词,要从定性方面来说的话,那这学生就是主流了吧。
在烦乱的文化中::欲望小说,商业小说,武侠(包括所有人打人的书),还有就是自我倾诉的书(非主流的自己说自己的话让别人想去吧)出来一本豪不调侃严肃认真的小说——朗读者。一个明确的意志干净的文字都让人清爽舒服,因为他拥有主题。
在极力强调个性的当今,一本拥有主题的小说显的尤为可贵。就像团长,拍的不错,但为何观众不买账,因为导演自己想表达的东西太多了,过多游离在主题和情节外的自我倾诉让观众不知所云。其实,这本朗读者要表达的东西各个方面还不是太清楚,可是在我唯一读懂的一个反战主题后便可以静心去体味一种多年后的忏悔。
我想努力的解读这本书的感觉是如何一阵春风化积雪的,可功底还尚浅,但,此书真的值得一读,看完后心里会有片刻的安静,因为,
我们需要主题,那样我们不会慌张,心如止水。
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