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感恩中成长——《点亮生命的少年—黄舸》读后感]
孟景宣
在感恩中成长——《点亮生命的少年—黄舸》读后感
我最近读了一本书,叫《点亮生命的少年—黄舸》,它主要讲了一个少年与死神挑战的故事:一个生命在进入倒计时的少年,他要抢在死神到来之前完成自己最后的心愿——向曾经帮助过自己的好心人当面说声谢谢,送上一束鲜花和祝福,在感恩中成长——《点亮生命的少年—黄舸》读后感。四肢无力的少年踏上了与死神赛跑的征程。
这名少年名叫黄舸,从小患有一种叫做“进行性肌营养不良”的绝症,医生断言他的生命不会超过18岁。在他还是个9个月大的婴儿时,父母离异,从此他与父亲相依为命。他11岁那年彻底无法站立,开始与轮椅相伴。2000年他们开始得到全国各地好心人及海外华侨的无私援助。黄舸15岁那年,父亲决定骑着人力三轮车完成儿子最后的心愿。一路在好心人的帮助下,他们来到北京,先到天安门广场看了升国旗,接着踏上了他们的感恩之旅。父子俩用3年时间,行程17000余公里,分3次,感谢了他们能找到的好心人,也将感恩的心传递到千家万户,感动、温暖了许多人,读后感《在感恩中成长——《点亮生命的少年—黄舸》读后感》。黄舸被评为2006年度感动中国十大人物。
看完这个故事让我很震撼,想想我拥有健康的身体、幸福美满的家庭,如果不好好学习,就不能报答父母对我的养育之恩。华罗庚曾说过:人家帮我,永志不忘;我帮人家,莫记心上。
每个人成长的阶段都离不开爸妈的养育与教育。小时侯他们教我认识不同事物,上学了他们教我如何与身边的同学成为好朋友……就这样一点一滴他们用爱包围着我,让我快乐的茁壮成长。
同学们,感恩就在我们的身边,父母的养育之恩是多方面的,不论在生活学习上还是在与人处事上都能体会到他们的爱,让我们学会感恩吧,有了感恩这个世界才会变的更加美好!
〔在感恩中成长——《点亮生命的少年—黄舸》读后感〕随文赠言:【这世上的一切都借希望而完成,农夫不会剥下一粒玉米,如果他不曾希望它长成种粒;单身汉不会娶妻,如果他不曾希望有孩子;商人也不会去工作,如果他不曾希望因此而有收益。】
《我的童年》读后感
看这篇文章的时候,我泪水打湿了衣服。真的,我没想到自己会反应如此强烈。或许故事感动了我吧。
作者说,她的父亲脾气极差,动不动就骂人,而且都是不堪入耳的话。每一次她都感到这是一种巨大的侮辱。她还说她最记得一次,她的父亲冤枉她看电视,就破口大骂,让她去跳楼,让她去死,更过分的是,他还骂自己的女儿是“贱女人”。天底下哪里有这样的父亲!我气极!我哭了。泪水畅快地流淌着,仿佛要洗涤我的心灵。
她的母亲,是一个很自以为是,很骄傲的女人。我深深地感受到她的很无奈!她有三个弟弟,要知道她的工作量和责任,是多么重大。那次,她因为忍受不了母亲的冤枉,顶了母亲一句话,就母亲被骂得天翻地覆:你怎么这么懒,弟弟的鞋也不洗,要他们自己洗,你还是个女的吗?
在家里,所有的家务都是她做的,至于她弟弟的鞋,要说他们会洗,也是没可能的。那次,母亲当着舅舅的面这样骂她,她没还口,没争辩什么。因为她知道,她永远都是父母说了算。只是她的心突然撕心裂肺的痛。
这样的日子数不胜数,但她真的很坚强,她对自己说:我要努力,考到不回家的学校,你会快乐的。依靠这个信念,她放弃了自杀的念头,她相信自己会过得很好很好。
真的不知该如何评价这样的父母。我明白这种无奈,因为我们还需要家长,只有他们的做法是正确的!真的是这样吗?有时侯世界就是这么不公平,我也知道自己也不过如此,我没有太大的能力去养活自己,但我清楚我要学习,学习慢慢独立,直到我考到离开家的学校开始,一切都将会改变。尽管我还是要依靠他们,但我永远不会忘记那个童年。
读书伴我成长
-------与书为友,快乐无穷
记得在我上幼儿园的时候,有一次,因为和哥哥折纸飞机玩,就把妈妈给我买的新书本撕了个乱七八糟。妈妈很生气,第一次用尺子打了我的手,我当时很委屈,妈妈告诉我要爱惜书本,可当时的我并不理解。后来随着年龄的增长,书成了我最早、最好的朋友,我从书中了解世界、学习知识、享受乐趣 。
莎士比亚说:“书籍是全世界的营养品,生活里没有书籍就好像没有阳光,智慧里没有书籍就好像鸟儿没有翅膀。”而我就是那个乐于在书中努力吸取营养的小书虫。我喜欢读书,从不放过任何一个读书的机会,我家的书柜里、餐桌旁、床头边,甚至厕所里都放有各种各样的书。书桌前看书、厕所里看书,坐着看、蹲着看,躺着也看,每天晚上睡觉前,我都要躺在床上看一会书,到了不看书就无法入睡的程度。可是家里的书毕竟有限,现在的书又那么贵,为了节约读书的成本,我和朋友们先是相互借读,后来找到一个好去处,那就是到附近的书店看书。到了书店的我就像一条渴望知识的小鱼,在浩瀚的知识海洋里自由自在地遨游。我们偷偷的躲在一个角落,如饥似渴的读着每一本书,就像小老鼠在偷吃奶酪一样,一本接一本,一块又一块,常常忘了时间,直到妈妈打电话叫我,我才知道:哦,该回家了。刚开始,妈妈还以为我是跑出去玩了,就说我贪玩,不爱学习,后来妈妈发现我是去看书了,就特意给我办了一张会员卡。有了会员卡的我再也不用偷偷摸摸的躲到角落“偷吃奶酪”了,我可以光明正大的坐在休闲区享受读书的快乐。 每天放学,我都会到书屋写作业、看书,妈妈做好饭会打电话叫我回家,还有,在书屋看不完的书可以借回家看哦,想想心里都美滋滋的。
我爱读书,它丰富了我的知识,拓展了我的视野,提高了我的写作水平,它还让我不出门就知天下事呢。有时候和爸爸妈妈聊天,当聊到一个问题的时候,他们会很惊讶的问:“这个问题你怎么会知道呢 ?” 这时候,我就会得意洋洋的拉着长调对他们说:“书中自有黄金屋,书虫不出门便知天下事,哈哈!”。
我读书,我快乐!你呢?
注:这是我自己写的(我才小学五年级,爱用不用)
《北平往事》观后感
凌晨1点,这部30集的电视连续剧终于看完。呆呆地坐在电脑前,哽咽着无法言喻的悲伤……
夜晚,天空红亮亮的。站在另一头,是那个勇敢的却有些紧张的女孩。她亲眼看见了奋勇前线的英雄身影纷纷倒下。那一场景,此时一直徘徊在我的心头。那每每寒涩凄凉的镜头像穿破了我的胸膛,那是一种我能体会到的痛,一种想哭却不能哭的悲痛。忘不了,英雄的他们。
我的泪水终于决堤,比任何一次都汹涌。
两方兵士皆皆倒下,我们的民族英雄啊,含着仇恨昏倒在血泊中。炮火照亮了黑的夜空,说不尽的惋惜,独留旷美娇一人站着。就是那呆滞的眼神,那位19岁的美女孩的眼神,看得我的泪水又一次澎湃。
残忍的战争,挥之不去的红色记忆年代,中国最后虽胜利却有多少英雄好汉相继为革命牺牲,多少百姓无辜遇害……
日本,一个在我眼里和历史中不可原谅的国家,我这一辈子忘不了的仇与痛!
这就是我的观后感,一群实力演员演绎着一段忧伤历史。她们哭着我也一起哭着,北平沦陷,我抬不起我的头,因为悲伤太重。还有父母对子女的爱,那么深沉,那么无私,那么不顾一切,我不得不为之感慨!
在准备结束这篇文章的时候,我耳畔仍然充斥着一个声音:“兄弟们,砍死小日本鬼子!跟我冲啊!”眼前始终浮现一个画面,战士们在枪林弹雨中举着大刀、镰刀、菜刀与鬼子们同归于尽……
我是一个中国人,那种悲壮而惨烈的场面,让我陷入了深深的悲哀!面对历史,再一次痛恨小日本帝国!!!!
谨此献给为抗战死去的战士。我们不会忘记历史,你们,永远是中国的骄傲!
13岁考上重点大学读本科,成为当时湖南省年龄最小的大学生;17岁考上中科院的硕博连读研究生。就在人们普遍看好他的前途时,中科院却在2003年将他劝退回家。他到底怎么了?
打造出来的“神童”
1983年6月,魏永康出生于华容县的一个普通家庭。父亲魏炳南是一名参加过抗美援朝的伤残军人,因打仗负伤一直瘫痪在床。母亲曾学梅是县百货公司的一名工人。自小天资过人的魏永康,成了这个家庭的全部希望。
魏永康刚生下来两三个月时,曾学梅就教儿子识字,还经常读唐诗给儿子听。尽管魏永康还不会说话,但这种早期教育还是取得了不少效果。在母亲的倾心教育下。魏永康从2岁开始,便创造了一个又一个“东方神童”的故事。
1985年,还只有2岁的魏永康,就掌握了1000多个汉字。4岁时,他基本学完了初中阶段的课程,后来连小学也只读了二年级和六年级。1991年10月,仅8岁的魏永康连跳几级进入县属重点中学读书。13岁时,魏永康以高分考入湘潭大学物理系。2000年,17岁的魏永康大学毕业后考入了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硕博连读研究生。
曾学梅认为,孩子只有专心读书,将来才会有出息。于是,曾学梅将家中所有的家务活都包下了,包括给儿子洗衣服、端饭、洗澡、洗脸。为了让儿子在吃饭的时候不耽误看书,魏永康读高中的时候,曾学梅还亲自给他喂饭。后来读湘潭大学时,曾学梅也一直跟在儿子的身边“陪读”,照顾儿子的饮食起居。
高才生被劝退回家
来到北京读书后,魏永康认为自己已经长大了,便执意不要母亲“陪读”,孤身一人北上求学。
身边突然没了母亲的照料,魏永康感到很不适应,竟无法安排自己的学习和生活。有一年冬天,他竟然穿着单衣、趿着拖鞋去天安门逛了一圈,周围的游客像看怪物一样使劲盯着他看。由于长期生活不能自理,并且知识结构不适应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的研究模式,2003年8月,已经读了3年研究生的魏永康,被中科院劝退回家。
从以前的“东方神童”到如今被劝退回家,生活似乎给魏永康开了个非常残酷的玩笑。最伤心的莫过于他的母亲曾学梅了。 ”现在我只要走出去,仿佛大家都在嘲笑我。”曾学梅苦笑着说。从中科院退学回家后,魏永康整天呆在房间里看书、玩电脑,其间还玩过几次“失踪”。所幸的是,他每次都平安地回家了。
他的名字家喻户晓
在华容县城,魏永康的名字简直无人不知。 ”可能有人不知道县委书记的名字,但魏永康在我们这里绝对是家喻户晓。”一位开出租车的师傅告诉记者。
走进魏永康家,首先吸引我们的就是写在四周墙壁上的“打油诗”。如“四面白墙成字墙,赏心悦目真添美”:“好苗错移栽,未成栋梁材,土地贫缺肥,园丁无能耐,已将好苗误,疾首痛心怀”等。魏永康说,这些全是他妈妈写下的。据了解,自儿子被劝退回家后,曾学梅便将自己的内心感受作成“打油诗”写在墙上,迄今已有上百首。
见到记者后,魏永康很有礼貌地给我们端茶倒水,忙完活后就走到房间里去了,始终书不离手。他对记者说,他目前正在温习功课,隹备再次参加研究生考试。
“神童”母子反思教育方法
魏永康退学回家后,曾学梅这才开始反思自己的教育方法。在母亲的教育下,魏永康慢慢“成熟”起来了。
魏永康说,小时候妈妈总是把他关在家里看书,从来不许他出去玩。只要有女生打电话给他,他妈妈都说他不在家,担心分散他的精力。因此他养成了不爱说话的习惯,周围的同学也渐渐疏远了他。而后来读研之所以未能顺利毕业,也是因为与导师交流太少,毕业论文无人指导。谈到这些,他甚至有些恨母亲。
曾学梅说:“中科院这个事发生之后,我才思考自己以前有没有做得不对的地方。现在我经常教他做家务,也欢迎其他同学找他交流,他自己的生活起居早已能够自理了。”
临行时,魏永康和母亲一道送我们出门。当魏永康看到我们的采访车时,竟然拔腿就往家里跑,我们很是不解。车子发动了,只见魏永康跑出来,腼腆地将一块西瓜送到司机面前: “司机叔叔辛苦了,请吃块西瓜!”无论司机怎么推脱,他都坚持递上。“永康现在真的长大了,懂得关心别人了!”曾学梅在旁边欣慰地说。曾学梅还告诉记者,儿子现在非常体贴瘫痪在床的父亲,几乎每天都要为父亲端茶送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