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严》读后感
我在读《尊严》一文时,觉得获得的最大收获就是“人,活得就要有尊严!”
哈默,生活在美国的南加利福尼亚州,饥饿中的他却不白吃别人东西。
在课文中,作者把杰克逊大叔与哈默的对话与人格尊严突出来了。读着这篇文章,我自然而然地想起了生活里的许多例子。
比如,有个人到一家去讨饭,多数人随便给他点东西一打发就完事了,可我看到有一个故事是这样的,一位老人,对来讨饭的人说,你把这堆砖搬到后院,给他二十元钱,这个人说谢谢,这位老人说,你不用说谢谢,这是你应该得到的,这是你的劳动所得。你理当得到这些钱,你完全有能力自己养活自己,为什么要出来讨饭呢?后来,这个讨饭的人在事业上终于成功了,特意来感谢这位老人。这个老人对他说,人活着就要有尊严。
哈默,他也是一个意志坚定的人,他意志坚定到杰克逊大叔要他先吃饭后做事,但哈默硬要先做工再吃饭,可杰克逊大叔多次劝说都没用,最终赢得了让杰克逊大叔的敬佩,爽快地把他留下来帮他做工。
二年后,杰克逊大叔又把他的宝贝女儿许配给了他,而且预言:哈默将来一定是一个百万富翁,因为他有尊严。
我也决定像哈默一样自己要有自己的尊严,如果一个人他丧失了尊严,他就是一个不要脸的人,是一个不要人格的无赖。所以我们一定不能丧失尊严。要做个像哈默一样的人。
有尊严才会有志气,有斗志,才会奋发图强,不断进步。
今天我看了一个小故事叫鸡鸣狗盗,是这样的内容。齐国的公子孟尝君,他送了一件狐皮袍给秦王,秦王很高兴。
秦王知道齐国的公子孟尝君十分有才干,怕他以后会变成秦国的敌人。秦王就让人去捉拿他,很快孟尝君就知道了消息。十分着急,他就派人去找秦王宠妃燕姬求救,燕姬有一个条件,是拿狐皮袍当报酬。晚上,孟尝君叫他手下的一个门客去偷狐皮袍。那个门客从狗洞里进了宫里,悄悄的把狐皮袍偷走了,又把狐皮袍给了燕姬。燕姬非常高兴,然后去跟秦王说,秦王同意了放孟尝君。孟尝君生怕秦王反悔,带着门客回国,要经过函谷关。可是函谷关已经关门了,函谷关只要鸡一叫才会开城门。
孟尝君手下的一个门客装着公鸡叫,所有的公鸡都叫起来了,函谷关的人听到了公鸡叫就把城门把开了。秦王果然反悔了,带了一些人去追孟尝君。孟尝君已经出关很久了,秦王就没追到孟尝君了。
“死亡”一词其实几乎贯穿了整部《雷雨》的脉络。从序幕中两位尼姑谈论的鬼神论,再到周萍和周蘩漪各自为了爱而萌生出的忏悔和执着,最终直指那些为爱徇情的无知青年,每一个布景和情节都弥漫着对死亡的轻声叹息。
周萍的死倒并不算意外,或者说是我完全料想之中“该死”的角色,这个男人的一生应该算是极其卑微潦倒的了,他总是在是非之中摇摆,不能忘却前世与继母的失足情网,也不能割舍后世对鲁四凤的爱恋纠缠,他活得过于矫情,淡薄了尊严,丢弃了理想,湮灭了自由,结余的那些生命就只独守着一个“情”字不了而已。我以为,爱他就好比施舍同情,但是在于他的评价我只能说懦弱得几近使人唾弃。
曹禺曾经在《雷雨》的序言中评价过他自己笔下的人物,但得到其大加赞赏的却只有两个人,其中一个便是同样惨遭不幸的二少爷周冲。相比而言,我到认为周冲是个极具悲情色彩的人物。他先是对四凤的求爱失败;又在争执中委命于父亲的呵斥,认识到独权的威严终究是不可动摇的;之后他又抱着近似菩萨的善心去探望困顿中的四凤,却被鲁大海视为不速之客辱骂出门;结尾他又被周繁漪无情地拉出来,眼见了残酷的事实,最终被亲生母亲手丢弃在暴风雷雨之中。一件件打碎他梦想的事情接踵而来,现实生活留给他的只有悲痛——剩下的是一种掉到黑洞中不可重生的绝望。周冲是无辜的,他只是一个被社会矛盾、家庭仇恨无故吞噬了的受害者,一个在梦想与现实中游离屈尊的年轻人。他最终还是死在自己梦开始的地方,令人悲怜不忍,心痛不已。
在这里我唯一想说的一个还活着的人就是整部《雷雨》的灵魂——周蘩漪。她是曹禺老先生最喜欢的一个人物,也是他认为最“雷雨的”角色。在我看来,周蘩漪并不是什么讨巧的角色,但她的行为和心理状态到不失是半边天空的一个鲜明代表——为了爱情而活,却又被爱摧残了身心,绝望了人世。我能够给予她的更多的是同情,更或者说是仁爱。周蘩漪是鲜活的、真实的,她生命的一半已经沉沦,但是在感情崩溃的边缘却忽地惧怕起了死亡,露出对现实的无尽渴望和激情,于是她本能地抓牢身边最后的一棵救命草,不顾一切地疯狂地向上攀爬,但却不料,她所有的希望最终还是土崩瓦解在一个懦弱卑微的男人手里。然而更可悲的是,周蘩漪最终没有获得死亡超脱的权利,她将终生带着遗恨和罪责感孤守在爱人和儿子的墓冢前,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
《雷雨》里这几个在死亡边缘徘徊的角色,其实都有着对生命的无限渴望和追求,只是他们在命运的冲突里偏离了原有的轨道,最终,泪水和痛苦是免不了交织相濡的。但是,关于那些爱与恨的矛盾纠缠,也许会因为这些死亡而被我们释然吧。
何谓尊严?对于“尊严”这一词,词典中的解释只有一句话——“可尊敬的身份或地位”,但我并不满足这一简单抽象的结论。于是,我带着疑问,来到历史的长河寻找更圆满的答案。
在时间老人的带领下,我沿着历史的长河漫步。首先,我看到了一位头发、胡须都已斑白的老人。他面上、身上挂着霜雪,穿着一身破旧的不成样子的衣服,手持使节,在寒风刺骨的北海边上牧羊。“我知道,他就是汉代的苏武。”我无限敬佩地说。“对?”时间老人说,“他就是苏武。他在面对高官厚禄时能够抵住诱惑,拒绝投降;面对生与死的考验,他能够选择死亡也不辱使命;在这样恶劣的环境中,他不屈膝称臣、坚贞不屈的精神是可敬的,他的行动也让大汉王朝更有尊严。‘使于四方,不辱君命’,并且为此敢于牺牲才是尊严。”
在时间老人的指引下,我又来到了一个地方。大概是年景不好,那里到处是饥民,饿殍遍野。我看到一位衣衫褴褛的老人由于极度虚弱正蜷缩在墙角,他多么需要一点吃的东西啊。在他的身边,一位衣着考究华丽的富人手里正拿着一碗饭,将脖子扭向一边,以一副救世主的口吻对他说:“喂,来吃吧?”老人头也没有抬,有气无力但又不屑一顾的答道:“我就是因不吃这嗟来之食才落到今天这个地步的。”最后,老人饿死了。时间老人对我说:“这位老人宁死都不肯接受别人侮辱性的施舍。真正的尊严就是在困境中敢说出‘不食嗟来之食’这句话的勇气?”
走着走着,我又见到了清朝末年的一些官员。他们似乎很有“尊严”,在人民面前,他们吆五喝六、耀武扬威,显出一副不可一视的样子,对饱受战乱之苦的贫苦劳动人民也不忘记疯狂的压榨。可在侵略者面前呢?他们却又是一副嘴脸,趋炎附势、谄媚奉承,甚至把洋人看得比自己的爹娘还重要,洋人来了,低三下四招待他们,惟恐侍候不周,惹得他们生气。我看着他们苟且的样子气得咬牙切齿。时间老人语重心长地对我说:“这些人面对侵略者非但没有一点反抗精神,反而百般讨好,没有一点气节,即使活的风风光光也不能说是活出了尊严。‘何日请缨提锐旅,一鞭直渡清河洛’的反侵略精神才是真正的尊严。”
跟随着阅历丰富的时间老人,我接触到了历史上许多的人和事,对“尊严”也不断的有新的认识。最终,我明白了“何谓尊严”。
它就是——在任何情况下都不能出卖的、无论如何都不能丧失的气节、品质和骨气。
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