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读后感 > 梦的反复读后感

梦的反复读后感

读后感 来源:www.xuehanzi.net 发布时间:2024-02-05 10:00 类型:
«  »

1.求一篇读书笔记

读书笔记

《童年》 高尔基

作者介绍:

马克西姆?高尔基(1868-1936)生于俄国中部的尼日尼?诺夫戈罗德城,幼年时期父亲就去世了,勤劳善良的母亲因无法养活他,只好把他送到外祖父家度过童年。他只上过三年学,十一岁就走向社会,开始了自食其力的生活。他当过学徒工、搬运工、守夜人、面包工等。十六岁时,他只身来到喀山,进入了“社会大学”,在与命运的争斗中它深入俄国社会得罪底层,和各个阶层、各种人物接触,饱尝了生活的艰辛,从而不断的丰富了它的社会知识和生活经验。

1905至1907年,高尔基积极投身誉为大的无产阶级革命,1906年写成了长篇小说《母亲》。《母亲》真实地反映了20世纪初俄国风起云涌的工人运动,表现了俄国工人阶级从自发走向自觉的斗争过程,被列宁称赞为一本“非常及时的书”。十月革命后,高尔基写出了他最著名的自传体三部曲《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

内容介绍:

高尔基的自传体三部曲最初发表1913年,它既是作者童年至青年时期生平的自述,也是举世公认的艺术珍品,是作者根据自己亲身的生活经历,对俄罗斯19世纪末期社会政治生活所描绘的一幅生动的历史画卷。作品中主人公阿廖沙的原型就是高尔基本人,这一形象即是作者早年生活的写照,也是俄国人民,特别是处于社会下层的劳动人民经过磨练后走向新生活的典型。

好词摘录:

忽如其来、飘忽、兴趣盎然、熠熠生辉

好句摘录:

伏尔加河蓝色的水面上,桔红色的轮船在逆流而上,而一张张金色的叶片则缓缓顺流漂下。

我非常害怕外祖父,总觉得他的绿眼珠无时无刻不在盯着我看。

那曲子激昂中含着忧伤,仿佛是从高山奔流而下的河水,激荡在房间中。

经常有人听见了他们的歌声从窗户底下停下来看着他们,那一张张仰起的面孔让我想起没洗的脏盘子。

好段摘录:

“唉,你们这些人啊……!”他常常这样忽如其来地叹气,也不知在感叹什么。“人啊……”的尾音总是被他拉得长长的。

茨冈脸色红红地走到厨房中间,像一团火焰般地跳动起来:两手高高扬起,脚步快得让人难以分辨,衬衫抖动着,像燃烧一般发出灿烂地光辉。他放纵地舞着,仿佛打开门让他出去他就能跳遍全城!大家都被他感染,跟着他颤动起来。

歌唱中,外祖母时而前进,时而后退,时而飞旋,青春瞬间回到了她的身上,令她呈现出一种鲜花绽放般的美丽。每个人都被她吸引住了。

我的感想:

作者将主人公当时所处的肮脏的环境写得很到位,在语言描写上很有功夫。使文章生动,令人身临其境,对美与丑及人复杂的感情有了更深层次的了解。

2.求黑泽明的《梦》观后感

《黑泽明之梦》是一个大梦。这个梦关于人生,关于世界,关于黑泽明自己。

读一个人的梦也可以有惊异的感觉。梦这样的主观意象成为客观画面,这句话如果让一个电影理论家来分析,他会搬出电影心理学,说明实际上这就是电影的运作方式。影院安静下来,灯光关闭,画面开始,于是观众便开始入境,入了电影的境,就像入了梦的境。随后便是观者与电影的同化,这梦仿佛变成了观影者自己的梦。

把梦变成画面,这句话交给黑泽明,黑泽明就把自己的梦拿出来,放到胶片上,梦的载体不再是熟睡的大脑,而是人的眼睛了。《黑泽明之梦》一共讲述了八个梦,彼此联系,彼此呼应。

我曾在做了很奇怪的梦之后,有把梦记下来的冲动,但终是没有行动。太懒惰了吧,我想,过了一些时候,这些梦就再也想不起来了。只能记得自己以前常做梦做到自己跑到楼顶,然后就飞起来,飞的很缓慢,很有诗意。看到那个大卫的一个魔术,就是他可以随意让自己在舞台上飞行的魔术,我突然感到那很像我的梦。但我没法把我的梦以魔术的形式真实的感受一遍。

黑泽明却可以用电影来实现他自己的梦,虽然电影不过也只是另一种形式的梦。

电影里的梦有两个是小时候的梦,梦里虽然有诡异的事情,有让孩子产生些许害怕的事情,但那梦的结果却是很美好的画面,那是指向美好的。剩下的六个梦是大人的梦,是悲剧的梦,是令人心颤的梦,是让人反思的梦。梦的意思实际上很明白的指示了一个个关于人生,生命,死亡,战争,人性,人与自然的主题。实际上电影史上已经有很多影片分别的讨论过这些主题了。震撼力比这些梦强的影片也有很多。只是这梦的形式,让人觉得新奇,却有似曾相识。

其实望着四周的世界,就可以发现这世界是在怎样一天天的被腐蚀,被摧毁。就像黑泽明之梦:核爆炸,战争中战死士兵的冤魂,核辐射的世界,已然不存在的世外桃源,这一切实际上是整个人类的梦。黑泽明把主题表述的很清楚,以至于这不像一个个梦,而像一篇一篇充满悲剧哲理的散文。于是有评论家说“这场梦太实,不够梦味,老黑的功力全用在很实的节奏处理上了”,按照这些评论者的想法,黑泽明之梦应该更加虚幻,主题应该更加深刻艰涩,不应该如此浅显明白。我想似乎梦并非都是虚幻莫名的,梦的意象实际是来自现实世界影像的折射,只有这几场主题明白的梦,才值得拿出来和全世界的人们一起阅读。人类整天在现实中阅读着人类的大悲剧,于是在梦中折射出这些深藏在人类心底的悲哀和无可奈何。黑泽明把这实际上是整个人类的梦魇像画一样展现出来。于是梦的色彩虽然很鲜艳,但仍然是黑色的梦,是扭曲的现实。

像那个食人魔的梦里,食人魔说,那个被核辐射摧残殆尽的世界里,那个所有生物都被核辐射弄得基因突变的世界里,只能偶尔看到两个脸的兔子,独眼的鸟,和长毛的鱼。

这个梦就像长毛的鱼,是被完全异化是世界,却透着这世界真正的悲哀,真正的痛苦所在。这个世界就像长毛的鱼,基因突变,畸形发展,像梦中变异的比人还高大的蒲公英,颜色依然鲜艳,但畸形的大,体内充满毒素。这就是我们的未来,我们的世界。后来的几个梦的主题重复得厉害,形式不同,但叙述着同样的悲哀。

黑泽明所表现的那两个儿时的梦和那个关于凡高的梦,应该算是比较个人化的梦。儿时的梦挺天真,就像孩子的幻想。和神话交织,却没有大道理,讲述的是孩子的好奇心和同情心。

让我眼睛一亮的是那个关于凡高的梦。我希望我也可以有那样一个梦。那个梦里没有关乎世界生死的大主题,只是黑泽明与凡高的亲切对话。黑泽明借梦中凡高说出了一些他对艺术的见解,那是我很欣赏的一种见解,也是我一直同意的见解,就是画画儿是要与自然亲近的,凡高可以从一草一木中看出美得动人的东西,自然中无处不包含着美,这是艺术应当追求的理想和应当抓住的灵感。当然不是自然主义,那是照相机的工作,而是见到自然的美,然后表达出来,表达到画布上。凡高就是这样,凡高画儿的主题,一直都是很普通人和景,凡高从不为贵族化那种做作的画像。梦里的凡高还给被自己割掉的耳朵作了一个奇怪的解释,黑泽明梦中的凡高说他为自己画自画像时,总是画不好那只耳朵,一气之下,就把自己的耳朵割掉了。我听了这话,笑了笑,不相信,却也不反对,这梦中的解释,倒也道出了凡高疯狂的执著。黑泽明在梦中,在凡高的画里游历,最后看见凡高消失在《麦田里的乌鸦》那幅画里的小路尽头。《麦田里的乌鸦》是凡高将逝之前一幅充满恐惧的画,凡高最终也真的像在画里那样的气氛中死去。这是梦,也不是梦。

梦是奇异的,是悲剧的,尽管黑泽明想象着这个世界的美好。但最后一个梦仍然说出这美好的本质:欢乐的葬礼。

梦里梦外的世界,在这个疯狂的像长了毛的鱼的世界,已经分不清楚

3.狼王梦读后感

成功,这是一个多么令人向往的字眼,可是成功的秘诀到底在哪里呢?勤能补拙?奋发向上?你读了《狼王梦》后,就会明白成功的秘诀是——学会竞争!

《狼王梦》里面的母亲紫岚,一心想把三只狼儿培养成一代狼王,不惜付出一切,但由于种种原因,在残酷的现实中,三只狼儿都死了,紫岚的狼王梦终于破灭。虽然紫岚没有获得成功,但它的竞争意识深深打动了我。文章写得曲折动人,让人读了欲罢不能。

在狼的世界里,你不努力,就会被其他狼瞧不起,就在狼群中没有立足之地,甚至连生存也困难,因此母狼就对自己的狼儿进行残酷训练,想实现丈夫的狼王梦,紫蓝是一只有忧患意识的母狼。文中有一件事让我印象深刻,紫岚常常怂恿女儿媚媚戏弄和侮辱儿子双毛。有一次,媚媚逮到一只青蛙,让双毛站在太阳底下用前爪踩住青蛙的背,既不能把青蛙踩死,也不能让青蛙逃跑,可怜双毛在太阳底下整整站了一下午,狼毛差点给初夏炽热的阳光烤焦……

读完后,我很惊讶。为什么?为什么紫岚会让自己的狼儿受如此的屈辱,那是自己的心头肉啊!为什么紫岚能狠下心来!打在儿身,痛在娘心,我疑惑不解。但如果你看了后面就会发现紫岚这样做是有道理的。在狼道,走在最末尾的狼完全有可能被健壮的狼吃掉。如果不提高自己,不与别人竞争,受点磨练,命都保不住,还谈什么狼王梦呢?

对于“学会竞争”,我也有深深的体会。在三年级时,我的成绩属于中等,期末考试也只有80多分,妈妈“恨铁不成钢”,经常苦口婆心地说,让我要争气。可我总觉得自己比别人差,受到挫折后拼命埋怨自己,不敢和别人竞争!

妈妈为了激发我的斗志,在寒假的时候,经常把同学的作文和我比。看看谁写的好,还要定下目标,超过班上的某一位同学……妈妈还送我去补习,她经常对我说:“你的目标就是争取全班第一,要与别人比赛,虽然你还小,以后到了高考,你战胜不了别人就会被淘汰……就这样,皇天不负有心人,四年级时我终于拿了全班第一!母狼紫蓝和我妈妈的做法虽然不同,但目的是一致。

读了《狼王梦》,我深深认识到:学会竞争,是适应社会生存的必由之路。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勇于挑战,用汗水浇开绚丽的成功的花朵!

4.《乐观主义者》的读后感

《乐观主义者》讲述了在目睹了中非的一场种族屠杀后,40岁的克莱姆回到伦敦,“把靴子和旅行箱中的衣物一股脑儿丢进庭园里一个垃圾箱,回到家中,死命地搓洗双手”。然而他的生活再也无法恢复:他退化到一种类似道德发烧的状态,在伦敦街头游荡,孤寂、无自治力又充满侵略性,即使对于肉体的欢愉也已麻木不仁。正是在这种紊乱中,克莱姆开始照料姐姐克莱尔。

克莱尔是一位美丽的艺术史学家,二十年前在巴黎留学时患上了神秘的精神疾病。克莱姆渐渐发现照顾她的同时亦是在慰藉自己的心灵,于是他带着姐姐回到他们一起度过童年的英格兰西部,那里的乡村生活让他们暂时忘掉了自己的悲伤。克莱姆心头的压抑日渐缓解之时,大屠杀的凶手落网了,他终于得到机会去直面自己噩梦的源头…… 乐观主义者》是一部最具反思精神的作品,展现现代人肤浅、脆弱的灵魂。

最具反思精神的作品,展现现代人肤浅、脆弱的灵魂。一段真相,并非沉重到无法去面对,不能承受的是生命之轻。 安德鲁·米勒又一力作! 《乐观主义者》讲述了一个摄影记者克莱姆在目睹了卢旺达惨案后,如何疗伤的过程,表达了反对暴力、反对屠杀的积极思想。 克莱姆是一名摄影记者,刚从卢旺达一次糟糕的派遣任务回到伦敦。在那里,他目睹了一起发生在前比利时殖民地一座教堂的大屠杀后。全书开始时就很漂亮,克莱姆退化到一种类似道德发烧的状态,在伦敦街头游荡,他孤寂,无自治力又充满侵略性,对惨象的回忆有痛苦的感觉。

梦的反复读后感

扩展阅读:

1、《艾青诗选》高中读后感大全(6篇)3-12-68

2、九年级读《艾青诗选》读后感600字(4篇)1-2-41

3、中学生《傅雷家书》读后感400字(4篇)2-17-81

4、《城南旧事》关于读后感200字(5篇)2-17-49

5、经典电视剧《恰同学少年》观后感1000字(3篇)4-15-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