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感谢网友“宁凝静”参与投稿,以下是小编给大家收集的活动课《历史短剧文成公主入藏》教学反思(共11篇),欢迎大家前来参阅。
在本堂活动课的教学设计的时我首先把握几个基本的原则:
(1)主体性原则,活动课非常强调学生的“活动”,即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在活动过程中,我在组织、指导、示范的同时给予学生充足的空间,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让自主地开展活动、参与活动过程,自主地发表自己的看法和展示活动成果。凡是学生能自己独立思考、操作、表达的,我都放手让他们去探索,从根本上改变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传统学习方式;把课堂还给学生。
(2)兴趣性原则,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习的动力。因此,开展活动课要以贴近学生、贴近生活、引起学生的共鸣,在题材和内容的选择上要符合学生心理需要,能够吸引学生,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在活动形式的选择上要适合学生的心理特点,丰富多彩,寓教于乐,促进学生思维的活跃;在活动过程中要营造宽松、自由的活动氛围,调动学生的参与热情。
(3)实践性原则,历史活动课要具有实践性、操作性,为学生学习历史提供具体的实践机会,使学习过程与社会实践过程融为一体,成为发挥其潜能的广阔天地。因此,在设计活动课时要为学生创设动脑、动口、动手、社会交际等多种实践机会,如搜集、阅读、调查、动手制作等生活化、社会化的具体实践,做到知行统一。
(4)开放性原则,活动的.具体内容源于教材但不应局限于教材,可以拓宽和深化,尽量为学生提供可选择的余地。
总之:通过本次活动课学生口脑耳眼等多种感官能同时并用,使学生由被动记忆知识转化为主动探寻知识,体验到了历史的真实感,激发了他们学习历史的兴趣,也充分体验到了协作和参与的乐趣,特别是一些平时成绩不理想、不爱发言的同学、通过此次活动让我对他们产生了新的认识,发现了他们身上的闪光点。通过排练到表演这一过程,既增强了学生彼此间的友谊,也拉近了师生间的距离,师生关系进一步融洽!作为教师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学生,要相信学生的实力,要放开他们的翅膀,让其自由飞翔。
研读的一个最大的特点就是“自主地阅读获取和运用”,它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学生真正成为了阅读教学课堂的主人。每一个学生都蕴藏着想学习的可能性,每一个学生都拥有学习和发展的权利。当学生们进行研究性阅读时,学习活动愈是自主,那么研读的过程就愈是反映学生的个性,就愈能发展学生的个性。
因此,我们教师就必须真正把学习的自由还给学生,把学习的权利还给学生,把学习的空间还给学生,把学习的欢乐还给学生,让学生有充分的条件去自主探索,去读书研究,真正实现自我发现和发展。
而教师的指导则主要在于营造一种有利于学生进行研究性阅读的环境和氛围,使课堂上产生融洽的师生情感,积极的情绪体验,让学生在知识的探索、能力的发挥上达到最佳状态。尽量让学生独立观察,尽量让学生独立思考,尽量让学生多读多说,尽量让学生总结归纳,尽量让学生多练多做。
变课堂为一个充满创造与发现的乐园,从而充分发挥研读的自主性,使学生个性发展获得最佳效果。本课教学从初读感知到选择性检查,再到研读专题、交流汇报、推理想象无不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
《文成公主进藏》是一篇略读课文,教学重点是让学生能复述课文,体会文成公主进藏故事的美妙与神奇。教学目标中抓住文章主要内容,练习简洁的讲述课文,看起来很简单,但其实很难,难就难在“简洁”二字上,一篇篇幅较长的文章想用几句话简单的讲述存在一定的难度。初读课文之后,我请学生说一说课文主要讲了一个什么故事,学生表现很积极,可第一个学生基本是在复述课文,讲得非常细。听了他的回答,我并不觉得意外,的确是有一定的`难度。
针对这个问题,我采用引导学生理清文章的思路:求婚——接见使臣考验智慧——允婚——进藏——带去生产技艺。并板书出来,便于学生理解。接着分两部分来复述:考验智慧和进藏。第一部分先让学生说怎么考验的?学生回答:出了两个题目,一个是辨认马母子,第二个是识别真假公主。而后,分三大组比赛复述,一组一个题目,第三组复述两个,学生热情高涨,复述的很好,还报以热烈的掌声。接下来复述进藏的过程,还是分三大组,一组说两个故事,因为进藏的过程曲折,但每个故事内容也不多,所以分开复述,效果还行。分组复述完,接着由学生自己复述全文,这样比之前进步了许多。
通过这节课,我得出几点体会:
1、让学生复述故事时先帮学生理清课文的思路,这样便于学生能够清晰地复述课文。
2、复述时,采用比赛的形式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3、分部分复述时要掌握好时间,我这节课第一部分用时稍长。
4、板书要利于学生复述,把整个课文的框架列出来。
《文成公主进藏》是一篇独立阅读课文。故事首先讲述了文成公主进藏的原因──吐蕃年轻首领松赞干布倾慕漂亮又聪明的文成公主,派使臣到唐朝求婚,而智慧的使臣顺利通过了唐皇的考验,求亲胜利;接着重点讲述了文成公主进藏途中的一系列故事──搭桥、铺路、遇到恶乌鸦和神鸟天鹅、移山等;最后点明了文成公主进藏的不朽功绩。文章语言生动,叙述张弛有度,扣人心弦,极富传奇色彩和浪漫主义风格。
在教学本课时,我用了一课时抓住以下环节展开教学。布置学生课前预习→出示字词检查学生字词掌握情况→理清故事脉络→学生有感情朗读课文→复述课文→总结延伸。
由于学生喜欢明间故事,学生学起来兴趣盎然,课前预习材料也比较充分,对当时的时代背景以及文成公主的一生都有了一定的了解。课堂上学生抓住重点情节之接见使臣考智慧和文成公主进藏,学生的发言可谓是精彩纷呈,同学们从角色表演中、感情朗读中了解了文成公主的功绩,体会到了文成公主进藏故事的美妙与神奇。学生通过通过复述一件件小事理清了脉络进而在对整篇文章的把握的基础上要求学生能够用自己的语言把这个故事复述下来,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锻炼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从一个学生提出人怎么能背走乃巴山引导他们去看更多的故事。
本课教学中最大的不足,教师放手还不够,唯恐学生理解不到位,扶得过多,导得过多。使学生的个性阅读未能充分展开。时间安排受学生表述影响,导致后面的推理想象时间不够,学生的想象不能充分展示。
《文成公主进藏》是一篇略读课文,教学重点是让学生能复述课文,体会文成公主进藏故事的美妙与神奇。
教学时,我紧扣教学目标,体会文成公主进藏故事的美妙与神奇,放手让学生自读,重点引导的.方式来进行。
一、成功之处:
1、有效使用多媒体,激发学习兴趣、深入理解。
首先出示西藏的图片,配乐导入新课,激发学生了解西藏,了解西藏民间传说的兴趣。
其次,运用多媒体出示的填空和提纲复述课文。
最后,运用视频了解文成公主为藏族地区做出的贡献。
2、引导学生复述课文,体会故事的美妙与神奇。
教学伊始,先学习字词。然后,引导学生理清文章的思路:求婚——接见使臣考验智慧——允婚——进藏、完婚——不朽功绩。并板书出来,便于学生理解。接着先让学生自读感悟进藏之路的艰辛,文成公主的善良、智慧,以及故事的神奇;指导复述进藏的过程。接下来复述考验智慧,然后小组准备整篇文章的复述,最后抽一名学生上台展示,大家一起提建议,之后再请2个学生上来合作复述。他们复述得很好,同学们报以热烈的掌声。这样就很好地达到了教学目的。
二、存在不足及整改措施:
1、朗读指导还不够到位,因为个性阅读未能充分展开,使部分学生对文本的感受深度不够,感情没有达到共鸣。
2、时间的安排上,研读第一个“动人”之处,时间过长,导致后面的推理想象时间不够,学生的想象不能充分展示。
《文成公主进藏》是一篇略读课文,教学重点是让学生能复述课文,体会文成公主进藏故事的美妙与神奇。教学时,我紧扣教学目标,体会文成公主进藏故事的美妙与神奇,放手让学生自读,重点引导的方式来进行。
本节课的教学,我有效地使用现代信息技术开展教学,首先出示西藏的图片,配乐导入新课,激发学生了解西藏,了解西藏民间传说的兴趣。其次,运用多媒体出示的填空和提纲复述课文。最后,运用视频了解文成公主为藏族地区做出的贡献。
我认为这节课最成功的地方是,引导学生复述了课文。教学伊始,先学习字词。然后,引导学生理清文章的.思路:求婚——接见使臣考验智慧——允婚——进藏、完婚——不朽功绩。并板书出来,便于学生理解。接着先让学生自读感悟进藏之路的艰辛,文成公主的善良、智慧,以及故事的神奇;指导复述进藏的过程。接下来复述考验智慧,然后分组准备整篇文章的复述,最后抽一名学生上台展示,大家一起提建议,之后再请2个学生上来合作复述。他们复述得很好,同学们报以热烈的掌声。这样就很好地达到了教学目的。
通过这节课,我得出几点体会:
一、让学生复述故事并不难,可以分几个部分来复述,先指导复述复杂的,再自己复述简单的,最后整篇一起复述。
二、分部分复述时要掌握好时间,我这节课第一部分用时稍长。
三、板书要利于学生复述,把整个课文的框架列出来。
当然,课堂是生成的,预设得再好,也难免会有缺点,尤其是对于刚刚接触“指导——自主学习”这一教学模式的我,本课的不足之处在于:
1、学生和我都刚接触这种教学模式,因此我还是有点担心他们“研读”不到“重点”,不大敢放手,唯恐学生理解不到位,扶得太多,导得太多。使学生的个性阅读未能充分展开。
2、朗读指导还不够到位,因为个性阅读未能充分展开,使部分学生对文本的感受深度不够,感情没有达到共鸣。
3、时间的安排上,研读文本时间过长,导致后面的复述故事时间不够。“自读自悟”这一环节如果课前让他们预习的好的话,课堂上就不用花这么多时间,直接把重点放在“交流汇报阅读收获”这一环节,这样一来,后面的复述故事的时间也就够了。
浙江省丽水市缙云县新建小学 徐武军
(设计理念)
《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方法的选择,评价方法的选择,都应有助于这种学习方式的形成;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尤其要重视培养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的能力;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本教学设计就力图体现这一教学理念,以读为根本,以“动人”为研读专题,开展研究性阅读,采用板块式设计,从整体感知形成专题、深入研读、推理想象到拓展延伸,从整体入手(初步整体感受)──部分(抓住重点、难点、特点研读)──整体(感受和领悟写法、学法的升华),体现阅读教学的基本规律、基本程序。另外,通过研究性阅读这一载体,努力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发展学生个性,在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能力的同时,促使学生“收集资料──推理假设──对照验证”等科学方法论的初步形成。
(设计特色)
一、在探究阅读中实现情感升华
整个教学过程以情为主线。人本主义学习理论非常重视认知与情感结合,极力突出情感在教学中的作用,以便能形成一种认知与情感之间的协调活动为主线、以情感作为教学活动的基本动力的教学模式。本课教学就努力体现这一理论,(感知“动人”──感受“动人”──探究“动人”──想象“动人”──感悟“动人”)层层推进,环环相扣。从具体教学环节上说:
1、导入时激发情──未成曲调先有情:
课一开始,教师就以“今天,我们一起用心来感受一位伟大的女性。”为开白导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充分利用了学生的阅读期待。以一种“未成曲调先有的‘情’来感染学生。接着以“这样的一位女性,我们心底里为她骄傲。那么,我们就来读一读这个故事”引入让学生在高涨热情地驱动下投入自主阅读中。
2、初读时感受情──隐隐春山淡淡情:
在初读环节中,让学生自由读文,初步感受故事动人。同时也推动自己情感的提升,展开学生与文本之间的对话。通过“谁来说说这是一个怎样的故事?”来展示学生初读的成果,进而引出研读专题。
3、研读中深化情──情渐深入渐无穷:
那课文哪些地方写出了这故事的动人呢?请再读课文,用横线划出,用序号标出。划好地请先去读一读,体会它的动人。并自己选择一动人之处进行研究。并进行了学法的引导:自读理解-体会想象-交流体会-朗读展示,通过开展研究性阅读,读悟结合,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感受“动人”,提升自己的情感。
4、交流中展示情──一言一语总关情:
在交流过程中,让学生体会想象当时的情景,谈自己的体会,(乐意远嫁他乡、历尽苦传文明、受到热烈欢迎……)再进行有感情地朗读,此时学生的一言一语都是真情的流露,内心的告白。而且在交流中,师生之间、生生之间有了碰撞和启发,进一步深化了各自己的认知理解和情感体验。
5、想象中深化情──情到深处不言多:
本文重点只是讲了进西藏时的动人故事,她在西藏生活了四十多年,和西藏人民一道建设西藏,肯定还发生许许多多的动人故事。请根据课本提供和你自己掌握的信息,推想一个动人的场面,并用笔写下来。让学生学会收集材料,学会推理想象,并内化自己的情感。
6、回归中内化情──情到“心”处自然真:
这个故事动人,我们也想象了动人,让我们再读课文,想一想,这些都是因为谁而动人呢?(文成公主)是的,因为她的什么而动人呢?让我们再一次感受文成公主的“动人”吧,再读课文。通过初读、研读,交流,此时学生的情感已达到与文本的共鸣,此时的读也自然能有情有感了。
7、拓展中延伸情──此“情”绵绵无绝期:
这个故事动人,我们也想象了动人,让我们再读课文,想一想,这些都是因为谁而动人呢?(文成公主)是的,因为她的什么而动人呢?(为了人类的和平,民族团结进步的自我牺牲精神)根据已有的资料,(课文和已收集的)再上网或查资料,写一篇以《中国伟大的外交家──文成公主》为题写一篇文章。通过引导点拨,回顾全文的“动人”,让学生领悟到所有的动人都是因为文成公主,因为她的为了人类的和平,民族团结进步的自我牺牲精神。从而让学生的情感得到真正的提升,实现认知的构建。
二、在探究阅读中发展学生个性
让每个学生的个性得到发展和完善,这是人的本性要求,也是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
1、充分发挥研读的自主性:
研读的一个最大的特点就是“自主地阅读获取和运用”,它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学生真正成为了阅读教学课堂的主人。每一个学生都蕴藏着想学习的可能性,每一个学生都拥有学习和发展的权利。当学生们进行研究性阅读时,学习活动愈是自主,那么研读的过程就愈是反映学生的个性,就愈能发展学生的个性。因此,我们教师就必须真正把学习的自由还给学生,把学习的权利还给学生,把学习的空间还给学生,把学习的欢乐还给学生,让学生有充分的条件去自主探索,去读书研究,真正实现自我发现和发展。而教师的指导则主要在于营造一种有利于学生进行研究性阅读的环境和氛围,使课堂上产生融洽的师生情感,积极的情绪体验,让学生在知识的探索、能力的发挥上达到最佳状态。尽量让学生独立观察,尽量让学生独立思考,尽量让学生多读多说,尽量让学生总结归纳,尽量让学生多练多做。变课堂为一个充满创造与发现的乐园,从而充分发挥研读的自主性,使学生个性发展获得最佳效果。本课教学从初读感知到选择性检查,再到研读专题、交流汇报、推理想象无不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
2、着力提倡感悟的独立性:
英国教育家洛克说:“每一个人的心灵都像他们的脸一样各不相同。正是他们无时不刻地表现自己的个性,才使得今天这个世界如此多彩。”语文课正是师生个性自由驰骋的领域,语文教学培养学生个性的关键在于引导学生去独立自主地感悟。
研读是学生独立研究教材的学习行为,在这个过程中产生的感悟,必然会有些不同,带有浓重的个性化的倾向,所谓“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这是因为,每一个学生具体的阅读,有着各自注重的焦点,每一位学生的理解,都与原有的知识水平、认识能力、生活经验和阅读习惯等有关。即使对同一篇课文,不同的学生在同一教师的指导下,也会产生不同的感悟,甚至同一学生在不同的时间和环境里,对同一课文的感悟也会有差异。在研读的过程中出现学生独立自主的感悟,是正常的、健康的、可喜的,教师要珍视、尊重并大加鼓励的,正是学生这种不同的阅读感悟。这种个性差异的阅读感悟,对于进一步发展学生的个性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在教学中,教师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认识和理解,如学生的读,学生的对“动人”点的选择。当然,同时教师也注意了正解价值观的导向。
3、努力展现交流的真实性:
苏霍姆林斯基说:“在学生的脑力劳动中,摆在第一的并不是背书,不是记住别人思想,而是让学生本人进行思考,也就是说,进行生动地创造。”
在研读这种课堂模式中,学生的课堂交流是一个十分重要的环节。在这个环节中,学生有机会展示自己的研读成果,并与同伴交流,在交流中获得发展。因此,我们要努力展现课堂交流的真实性,交流时,鼓励学生亮出自己的观点,允许学生独树一帜;允许学生与老师争论,允许学生随时质疑,允许学生自由表达,也允许学生保留看法。学生不唯书,不唯上,不迷信教师,敢于标新立异。正确引导和热情鼓励那些平时会“要小聪明”、能使出“雕虫小技”和敢于“吃螃蟹”的学生,从而促进学生个性的充分发展。
“课堂是允许出错的地方”,教师尊重学生的人格,讲对了要肯定、赞扬,讲错了进行热情帮助学生纠正。应该允许学生尝试错误,体现课堂交流的真实性,为学生创设一个自由发展的思维空间,使每一节课在每位学生的心目中都成为施展才华的舞台。学生站起来发言,回答正确与不正确一样看待。当听到学生精彩的发言时,老师带领全班同学表示向他学习;回答不正确时,老师说:“感谢你的一参与,再想想应该怎样做,等会儿请你回答好吗?”
回答问题无论正确与否,只要学生积极地参与讨论交流,真实地展示自已的学情,就有机会促进自己的个性发展。
4、真诚尊重学习的选择性:
要发展学生的个性,就必须真诚尊重学生学习的选择性。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留下充足、自主的时间和空间,从而让学生在学习中有更多选择的机会。从根本上讲,学生的学习活动是创造性的劳动过程,创造性越高,学习的效果应当越好。然而,由于学生长期按教师的指令学习,只会用划一的方式去学习,这必然使学生的创造性受到限制。学生也由于长期失去个人选择的机会,个人的发展也必然受到了压抑。让学生在自主的学习中学会选择,在选择中学会判断,给每一个学生自主性的活动实践的机会,尊重学生对学习的选择,才能使活动具有真正的教育价值。
自主选择是一种主体意识、主体行为、主体能力的体现。我们在进行研究性阅读时,就应在更多的环节上,变教师的“指令性”为学生的“选择性”,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
初读课文时,检查一下学生是否真的读通了课文,让学生自己选择和同伴一起来分工朗读课文,让学生选择一个最难读的句子,或者挑一个自已认为写得最美的句子来潜心品读……把读的选择权充分交给学生,让学生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深读课文时,启发学生去提炼了课文的主线,然后开门见山地提出研读专题,学生充分地展开有选择性地学习,选择自认为最“动人”的一处进行研读。此时,我们可以把学的选择权交给学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研读的质量。
同时,在布置作业时,我们也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有层次性的作业练习,允许学生在作业的数量和深度上有一定的选择。把选择的自主权大胆地交给学生,充分相信学生,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具体情况有选择地完成作业,这样无疑会大大激发学生的自主意识,更有利于学生个性的发展。
三、在探究阅读中转变学习方式
通过研究性阅读这一载体,努力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发展学生个性,在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能力。本课教学以自读自悟为主,提倡学生的自主学习,同时,在自主学习中有所得有所感的前提下开展合作交流,先同桌后全班,使学吸取别人的精华,促进学生的共同发展。在阅读中引导探究学习,“这是一个怎样的故事?”、“从哪里看出它的动人?”“选择一处研读,为什么动人?”确立研读专题后,开展板块式研究性阅读。积极引导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实现从体验到构建,提高阅读教学的效率,培养了学生探究创新的能力。
四、在探究阅读中渗透科学方法论
本课教学从上网收集资料补充课文的背景材料,从情境推想人物的内心世界,从情境推想“在四十多年里,为建设西藏,还有哪些动人的故事?”这是本设计的亮点,进一步拓展延伸,在推理的同时让学生说明推理的理由,并让他们再到网上、图书馆查询资料,进行验证,以促使学生“收集资料──推理假设──对照验证”等科学方法论的初步形成。让科学方法论承载语文本体,为学生终生持续发展奠基。
(不足探讨)
1、本课教学中,教师放手还不够,唯恐学生理解不到位,扶得太多,导得太多。使学生的个性阅读未能充分展开。
2、朗读指导还不够到位,因为个性阅读未能充分展开,使部分学生对文本的感受深度不够,感情没有达到共鸣。
3、时间的安排上,研读第一个“动人”之处,时间过长,导致后面的推理想象时间不够,学生的想象不能充分展示,从而造成亮点不亮。
[《文成公主进藏》教学反思]
学习目标:
1 认识7个生字。读读记记“唐朝、西藏、大臣、求婚、豌豆、耕种、沼泽地、技艺”等词语。
2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文成公主进藏故事的美妙与神奇。
3 抓住文章主要内容,练习简单地讲述故事。
教学重、难点:
引导学生独立阅读课文,了解故事内容,简要讲述故事,激发学生阅读民间故事的兴趣。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题,交流资料。
关于文成公主,你都知道些什么?
师述:文成公主知书达理,不畏艰险,远嫁吐蕃,为促进唐、蕃之间经济文化交流,增进汉藏两族人民亲密友好合作的关系做出了历史性贡献。藏族人民热爱美丽的文成公主,把她当成神一样崇拜,因此,民间流传着许多关于文成公主进藏的故事。今天,我们要读的,是其中的一个故事。
二、根据阅读提示自读课文,了解故事的经过,提出自己的疑问。
三、交流汇报阅读收获。
1、汇报朗读。要求:用讲故事的语气读,要读出吐蕃使者的智慧和文成公主的神奇。
请学生分部分朗读课文,通过师生评价,把课文读好。
2、交流疑问。
a. 为什么“他断定这个戴鲜花的姑娘一定是文成公主”?
引导:鲜花和绢花,一真一假,警示了真假公主;公主和其他什么人都一样,只有头上花不一样,这也是唯一能看出区别的地方;鲜花配公主,更显其高雅、美丽。
b. 公主怎能背得动乃巴山呢?
引导:为什么人们要这样说呢?在他们心目中,文成公主是怎样的人?文中还有许多这样美妙的小故事,你能找到吗?引导学生找到“建桥、撒羊毛、、跟鸟说话、树木变化”等地方,感受民间故事的丰富想象力。
四、练习简要讲述这个故事。
1、导语激趣:这个故事充满了神奇色彩,很受人们的欢迎。请你把故事简单讲给父母听,你想怎么讲?
2、自己练习讲述。
3 指名讲述,进行评价。
评价中指导学生理清文章思路:答应求婚---进藏途中---贡献。 要重点讲进藏途中发生的几件小事。
五、课外拓展。
搜集有关文成公主的其他民间故事。
教学反思:
《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方法的选择,教学方法的选择,都应有助于这种学习方式的形成;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尤其要重视培养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的能力;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课文课程。本课教学努力体现这一教学理想。以读为本,以“动人”为主,开展研究性阅读。引导学生在探究阅读中实现情感升华,在探究阅读中发展学生个性,并教会学生学法:自渎理解--体会想象--交流体会--朗读展示。引导学生课内外紧密结合,感受文成公主的“动人”。通过初读、研读、交流,使学生的情感与文本达到共鸣。让生领悟到所有的动人都是因为文成公主,因为她为了人类的和平、民族团结进步而自我牺牲精神,从而让学生的情感得到提升,实现认知的构建。
[《文成公主进藏》教学设计及反思]
《文成公主进藏》优秀教学反思
《文成公主进藏》是一篇民间传说,故事内容充满神秘色彩,人物具有神气的魔力,是学生很感兴趣的课文。这篇课文是故事长廊中一篇略读课文,教学目标中抓住文章主要内容,练习简洁的讲述课文,看起来很简单,但其实很难,难就难在“简洁”二字上,一篇篇幅较长的文章想用几句话简单的讲述存在一定的难度。初读课文之后,请学生说一说课文主要讲了一个什么故事,学生表现很积极,可第一个学生基本是在复述课文,讲得非常细。听了他的回答,我并不觉得意外,的.确是有一定的难度。针对这个问题,我采用分段指导,先说一说文成公主进藏途中发生的几件事,再用一两句话说一说进藏前的事,最后用一句话说说最后一段。
分三部分讲述,我觉得降低了难度,原以为学生能说得更好,但是结果还是不尽人意,在概括文章内容这一环节,我很困惑,不知道怎么有效地引导学生说简洁。在设计教学时,我自认为一步步很清晰,预设学生的回答应该也没什么问题,可往往课堂上就出现这样那样的情况,我仍然无法从容处理,亟待不断磨练。
《文成公主进藏》是一篇略读课文,教学重点是让学生能复述课文,体会文成公主进藏故事的美妙与神奇。教学时,我紧扣教学目标,放手让学生自读,重点引导的方式来进行。
我认为这节课最成功的地方是,引导学生复述了课文。教学伊始,先让学生自读感悟,读准字音。然后,引导学生理清文章的思路:求婚--接见使臣考验智慧--允婚--进藏--带去生产技艺。并板书出来,便于学生理解。接着分两部分来复述:考验智慧和进藏。第一部分先让学生说怎么考验的?学生回答:出了两个题目,一个是辨认马母子,第二个是识别真假公主。而后,分三大组比赛复述,一组一个题目,第三组复述两个,学生热情高涨,复述的很好,还报以热烈的掌声。接下来复述进藏的过程,还是分三大组,一组说两个故事,因为进藏的过程曲折,但每个故事内容也不多,所以分开复述,效果很好。分组复述完,然学生自己复述全文,很好地达到了教学目的。
通过这节课,我得出几点体会:一、让学生复述故事并不难,可以分几个部分来复述,复述时采用比赛的形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二、比赛是要善于调动学生的活跃气氛,用鼓励语和恰当的评价语来进行调动。三、分部分复述时要掌握好时间,我这节课第一部分用时稍长,可采用男女生比赛,而后分组比赛。四、板书要利于学生复述,把整个课文的框架列出来。
《文成公主进藏》教学反思
《文成公主进藏》是一篇民间传说,故事内容充满神秘色彩,人物具有神气的魔力,是学生很感兴趣的课文。这篇课文是故事长廊中一篇略读课文,教学目标中抓住文章主要内容,练习简洁的讲述课文,看起来很简单,但其实很难,难就难在“简洁”二字上,一篇篇幅较长的文章想用几句话简单的讲述存在一定的难度。初读课文之后,请学生说一说课文主要讲了一个什么故事,学生表现很积极,可第一个学生基本是在复述课文,讲得非常细。听了他的回答,我并不觉得意外,的确是有一定的难度。针对这个问题,我采用分段指导,先说一说文成公主进藏途中发生的几件事,再用一两句话说一说进藏前的事,最后用一句话说说最后一段。分三部分讲述,我觉得降低了难度,原以为学生能说得更好,但是结果还是不尽人意,在概括文章内容这一环节,我很困惑,不知道怎么有效地引导学生说简洁。在设计教学时,我自认为一步步很清晰,预设学生的回答应该也没什么问题,可往往课堂上就出现这样那样的情况,我仍然无法从容处理,亟待不断磨练。
《文成公主进藏》教学反思
《文成公主进藏》是一篇阅读课文。本课教学以自读自悟为主,提倡学生的自主学习,同时,在自主学习中有所得有所感的前提下开展合作交流,先小组后全班,以便吸取别人的精华,促进学生的共同发展。在阅读中引导探究学习,首先确立研读专题:“文成公主给你什么样的印象?”,之后就开展板块式研究性阅读,从而积极引导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实现从体验到构建,提高阅读教学的效率,培养了学生探究创新的能力。
本课的教学过程中“自读自悟”与“ 交流汇报阅读收获” 这两个教学环节,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自主地阅读获取和运用,使学生真正成为了阅读教学课堂的主人。在“自读自悟”这个阶段,我放手让他们去读。因为每一个学生都蕴藏着想学习的可能性,每一个学生都拥有学习和发展的权利。当学生们进行研究性阅读时,学习活动愈是自主,那么研读的过程就愈是反映学生的个性,就愈能发展学生的个性。因此,就必须真正把学习的自由还给学生,把学习的权利还给学生,把学习的空间还给学生,把学习的欢乐还给学生,让学生有充分的条件去自主探索,去读书研究,真正实现自我发现和发展。接下来的“交流汇报阅读收获”时,我想虽然是“自主学习”,但是还是必须“放而不乱”的,就是说必须是有目的有限制的“自主”,因此在我还是让他们围绕着几方面进行交流。纵观整节课的教学,教师的指导主要是在于营造一种有利于学生进行研究性阅读的环境和氛围,使课堂上产生融洽的师生情感,积极的情绪体验,让学生在知识的探索、能力的发挥上达到最佳状态。尽量让学生独立观察,尽量让学生独立思考,尽量让学生多读多说,尽量让学生总结归纳,尽量让学生多练多做。变课堂为一个充满创造与发现的乐园,从而充分发挥研读的自主性,使学生个性发展获得最佳效果。
当然,课堂是生成的,预设得再好,也难免会有缺点,尤其是对于刚刚接触“指导--自主学习”这一教学模式的我,本课的不足之处在于:
1、学生和我都刚接触这种教学模式,因此我还是有点担心他们“研读”不到“重点”,不大敢放手,唯恐学生理解不到位,扶得太多,导得太多。使学生的个性阅读未能充分展开。
2、朗读指导还不够到位,因为个性阅读未能充分展开,使部分学生对文本的感受深度不够,感情没有达到共鸣。
3、时间的安排上,研读文本时间过长,导致后面的复述故事时间不够。“自读自悟”这一环节如果课前让他们预习的好的话,课堂上就不用花这么多时间,直接把重点放在“交流汇报阅读收获”这一环节,这样一来,后面的复述故事的时间也就够了。
《文成公主进藏》教学反思
本课属于一篇神话传说,课文篇幅较长,李老师能理清文章脉络,让学生找出文成公主进藏的几件事,重点指出一路进藏的艰辛。因此,在教学的设计上李老师将重点放在了读文上,在读中体会中原和藏族人民之间的深厚情感,体会文成公主在藏汉文化中所做出的卓绝的贡献。
李老师一个最大的特点就是“在课堂上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学生真正成为了阅读教学课堂的主人。每一个学生都蕴藏着想学习的可能性,每一个学生都拥有学习和发展的权利。当学生们进行研究性阅读时,学习活动愈是自主,那么研读的过程就愈是反映学生的个性,就愈能发展学生的个性。因此,李老师把学习的自由还给学生,把学习的权利还给学生,把学习的空间还给学生,把学习的欢乐还给学生,让学生有充分的条件去自主探索,去读书研究,真正实现自我发现和发展。而教师的指导则主要在于营造一种有利于学生进行研究性阅读的环境和氛围,使课堂上产生融洽的师生情感,尽量让学生独立观察,尽量让学生独立思考,尽量让学生多读多说,尽量让学生总结归纳,尽量让学生多练多做。变课堂为一个充满创造与发现的乐园,李老师还让学生发挥想象,例如:当文成公主路过沼泽地,沼泽地变成了草地,老百姓会怎么说?随从人员会怎么说?从而充分发挥想象力,使学生个性发展获得最佳效果。本课教学从初读感知到选择性检查,再到研读专题、交流汇报、推理想象无不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
[《文成公主进藏》教学反思2]
四年级文成公主进藏教学反思
《文成公主进藏》是一篇略读课文,是一篇生动的民间故事。这篇文章篇幅比较长,如何实现长文短教,体现文体特点成了我备课和实施的一个重点。回顾上午的课堂,记录做得比较好的.方面。
1.了解一个背景。故事发生的时间,“文成公主”和“松赞干布”的了解,文成公主像、文成公主庙等都老百姓对文成公主的崇拜与爱戴。展示课件一番简单了解,孩子们充满新奇,这对课文的学习有一定的帮助。
2.认识一种文体。我故意问:知道这篇文章作者是谁有吗?文章下面的注解不是作者吗?那是什么?——一本书。简单交流后出示这是个民间故事,指老百姓口头传播,多数故事情节充满夸张、幻想。
3.学习一种概括方法。问题引领:这是个藏族民间故事,藏族是个少数民族,文章很多地名就很有特色,找出来,说一说。再连起来说一说主要内容。(吐蕃、路纳、达尤龙真、乃巴山、拉萨)
4.聚焦一个片段。5—13段的学习是重点。结合这个片段的特点,把握文体,充分练说。一是梳理片段结构:文成公主遇到哪些困难,一条河、一片沼泽、一个谎言、一座山。二是提炼描写特点。遇到困难、如何解决、结果如何。三是练说其中一点。读文、练说。四是感知充满神奇的特点。
5.创编一个小故事。“日月山”——出示“结果”——现场创编——交流分享——出示传说故事
6.了解文章编排。文章为什么只写这几个困难,文成公主就遇到这几个困难吗?3(既有故事情节的呈现,又不会太多,记不住,文中用了一条条河、一座座山来概述)
7.进行内容比较。历史故事与传说的比较,有什么不一样,更喜欢哪个,为什么?
聚焦重点,容量较大,参与实践性较强,充分呈现文体特点是本文做得好的方面。但也体现不足,预习不够充分的孩子,对全文的把握,仍要利用课后阅读才能将课堂学习内容,将文本讲述的故事进行消化。
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