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义:语言善巧而行动乖违。犹言口是行非。
“静言庸违”这个成语来源于《诗经·小雅·小旻之什》,意思是“谗人陷害忠良,巧言如簧,违背事实”。这个成语通常用来形容一个人的言论或行为与事实不符。
从前,有个大臣叫皋陶,是古代传说中司法鼻祖。他的助手兼朋友叫做阿衡,他是一位很有才华的人。当时周公带兵攻打殷商王朝,并将周朝建设起来。后来周公出征平定东夷叛乱,一直牵挂着国家大事。阿衡就帮助他处理政务,并经常向周公提出建议。
有一次,周公对阿衡说:“你有什么好的建议吗?”阿衡说:“有,我们应该选拔贤能的人来担任官职,并让那些有才能的人担任要职。”周公非常赞同他的建议,并按照他的建议进行改革。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周公发现阿衡的言论和行为并不一致。他经常说一些巧言如簧的话来讨好周公,但实际上却违背了他的意愿和政策。周公感到非常失望和愤怒,认为阿衡是一个虚伪的人。
因此,“静言庸违”这个成语用来形容那些表面上看起来很忠诚,但实际上却言行不一、欺骗上级的人。同时,它也告诫我们要谨慎对待他人的言论和行为,不要被表面的现象所迷惑。
故事中的阿衡巧言令色、违背周公的政策和意愿,从而让人明白言语的真实性和行为的规范性需要自己去衡量判断,谨防陷入假象中而丧失辨别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