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义:攘:排除。原就药的疗效而言。后多指安定内部,排除外患。
“攘外安内”这个成语源于中国历史,特别是军事和政治事件。它最初指的是在明朝末年的农民起义和后金(清朝的前身)入侵的背景下,明朝内部对于如何应对内外敌人所存在的不同策略和派系。
“攘外安内”一词最早见于《宋史·胡铨传》,指的是“使外臣者安内,非攘外之道。” 后来在明朝末年的历史事件中得到了更广泛的应用。当时,明朝面临着内外交困的局面,内有农民起义和后金的外患,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应对策略。一部分人主张通过与后金议和来稳定内部,另一部分人则主张攘外必先安内,即必须先解决内部的问题,才能应对外部的威胁。
具体的历史事件中,有许多著名人物参与了这个讨论,如洪承畴、孙传庭等。其中,孙传庭是明朝将领,他坚决支持攘外必先安内的策略,认为必须先解决内部问题,才能有效地抵御后金的入侵。在他的领导下,明朝军队在陕西等地取得了一些胜利,稳定了内部局势。
最终,清朝在军事上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实现了“攘外安内”的统一。这个成语现在通常用来指一种内外兼顾的战略或政策,即既要抵御外部威胁,又要解决内部问题。
管仲一匡九合,攘外安内,其功甚大。
◎清·夏敬渠《野叟曝言》卷七十二
1、管仲一匡九合,攘外安内,其功甚大。 ◎清·夏敬渠《野叟曝言》卷七十二
近义词: 安内攘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