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义:比喻本来相同的人或事物因受环境影响而变得不同。
染丝之变,出自《左传·宣公二年》,意思是本来是和自己没有关系,却因牵连而受祸。故事内容是:春秋时,晋灵公不体恤百姓,暴虐无道。他的臣子士季,出于忠心劝谏,反遭晋灵公的责骂和侮辱。于是,士季就逃到晋国的邻国。有一次,晋灵公在与士季谈论事情时,有意把丝线在手上绕来绕去。士季看出他是醉酒之意,就说:“一个君主这么做事情不考虑亡国的话,而侮辱自己的臣子。做臣子的无法与他讲道理。”说到这里,又感觉这么说恐怕太刺激对方了,就把他这话咽了回去。然而,晋灵公听了后很恼火,一气之下派人追杀士季。因为已经放出口话但又收回不去了,致使士季处在两难境地。由于无法摆脱困境,士季只好自杀了。后来人们用“染丝之变”来比喻本来是和自己没有关系,却因牵连而受祸。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如需了解更多关于染丝之变的成语故事,请查阅相关文献或咨询专业人士。
故友之好,请于此辞:染丝之变,墨翟致怀;歧路之感,杨朱兴叹,况于将军游处少长,虽世誉先后而臭味同归也。
◎《晋书·袁乔传》
1、故友之好,请于此辞:染丝之变,墨翟致怀;歧路之感,杨朱兴叹,况于将军游处少长,虽世誉先后而臭味同归也。 ◎《晋书·袁乔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