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义:吹开皮上的毛寻疤痕。比喻故意挑剔别人的缺点,寻找差错。
吹毛求瑕,读音为:[chuī máo qiú xiá]。
释义为:吹开皮上的毛寻疤痕。比喻故意挑剔别人的缺点,寻找差错。
成语故事:
春秋时,有一次,晋平公在吃烧肉的时候,把一些炭火灰落在了肉里。他没注意,便把肉一口吃了下去,旁边的人忙说:“君主,不能这样,肉已不洁净了。”平公不在意地说:“无妨,我吃的是炭灰。”旁边又有人提醒说:“炭灰怎么能吃呢?”平公回答说:“吃进一点炭灰,有什么害处?你们不要多管闲事。”众人见君王如此说法,也就不便再说什么了。
事后,大夫令狐子犯进谏说:“我听说‘圣君在吃食物时,食物洁净’,现在君主不讲究卫生,吃进了炭灰,这怎么行呢?请让我用清酒来替君主洗刷肠胃中的污垢。”晋平公一听大怒,喝道:“你以为你的话很香吗?为什么要用清酒来洗刷肠胃?为什么这样吹毛求疵?”令狐子犯从容地说:“圣明的君主决不因为外界的物质而污染他的肠胃,我并不是吹毛求疵,而是关心君主的身体和健康。”晋平公听了这话,转怒为喜,高兴地说:“大夫的话是忠心的,我听你的话去改过。”
“吹毛求疵”这个成语来源于《孔子家语·观周》。“求瑕”也是吹毛求疵的意思。“瑕”是指疤痕。“疵”毛病、缺点。“吹毛求瑕”就专门寻找差错,也叫做“吹毛论疵”“细枝末节”。后世用作贬义词时往往比喻故意挑剔别人细小缺点以指责对方或言词犀利指摘别人的短处和缺点。 由此可见,“吹毛求瑕”这个成语是用来形容对人对事过于苛刻挑剔的。
“吹毛求瑕”的典故中还包含一个成语“食不厌精”。这个成语来源于《论语·乡党》。原文是:“食不厌精,脍不厌细。”意思是粮食舂得越精越好,鱼和肉要切得细密。形容食物要精制细做。
从上述故事中可以看出,“吹毛求瑕”和“食不厌精”这两个成语都来源于古代典籍,而且都是用来形容对人对事过于苛刻挑剔的。因此,我们应该要懂得宽容他人,不要过于苛刻挑剔别人的缺点和短处。同时也要学会善于发现他人的优点和长处,并且尊重和欣赏他人的不同之处。
今员外吹毛求瑕,务在驳放。
◎唐·封演《封氏闻见记·制科》
1、今员外吹毛求瑕,务在驳放。 ◎唐·封演《封氏闻见记·制科》
近义词: 吹毛求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