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法:偏正式;作谓语、宾语;含褒义
释义:比喻宣布罪状,加以遣责或讨伐。
《孟子·滕文公下》中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
有一个叫陈贾的人,他对自己的错误没有认识,还去指责别人。他说:“我的邻居有一个偷了东西的人,我是不去指责他的,因为如果我去指责他,就等于也指责了跟他同一类的人。但我是孟子所教出来的学生,如果我对自己的过错都不敢认识和指责,那我还算是什么好学生呢?”
这时,孟子回答道:“君子可讲究以道义,用道义去指引他们。若不讲究这个仁义,就有人反对的话,就只得以鸣鼓而攻之了。”
以上就是鸣鼓而攻这个成语故事的由来,原意是指对别人有错误或问题予以揭露和批评,而后再去教育感化他们。后来也用来形容对某人或某事进行声讨,表达强烈的谴责和批评之意。
不惜鸣鼓而攻,这倒不仅是一种曲解,简直是一种诬蔑!
◎郭沫若《沸羹集·新文艺的使命》
1、他作恶多端,群众鸣鼓而攻之。
2、他作恶多端,大家联合起来鸣鼓而攻。
3、他们大造舆论,为主子上台鸣鼓而攻之。
近义词: 口诛笔伐 兴师问罪 群起而攻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