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法:偏正式;作宾语;含贬义
释义:指不用智谋单凭个人的勇力。
匹夫之勇,读音为:[pǐ fū zhī yǒng]。
释义为:指不用智谋,只靠个人赤手空拳的蛮干。
故事出处是:《吴子·图国》:“夫安国在乎定谋,定谋在乎集众,集众在乎招致英雄,招致英雄在乎立势,立势在乎勿失机会。” 韩愈《柳子厚墓志铭》:“其所善者或未进,不以其道,欲速成以取功名,尤失匹夫之勇。”
历史人物有郑成功的典故:“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曹植),若不顾国家民族需要,只是一味冲动而斗,正如汉朝贾谊说的“夫死者,民之鉴也”,“匹夫不为社稷谋,乃为夷狄(注:与偏远地区的蛮夷划等号是奴性的表现)之利”,“为天下笑矣”。清朝人陆陇其说过“古人制敌,是全战,此独是偏战,正合孙子寡者备之兵法”他认为的这种是“匹夫之勇”,明显和同是清朝人的刘熙载说的一样:在国家的斗争,“时至而后动,时行而后进”中说得很明白就是古代人们会所的“匹夫之勇”有异曲同工之处。另外像这种例子数不胜数。其实这句话的重点不在是否果敢上,“匹夫”本身是不道德的词语,用以代指普通的百姓;“勇”这里也不指勇敢、拼命的意思;这句话的关键在于其语境含义即整个语境中的重点“怒”。但只字未提一个怒字。这便可见古人的深意了。因此,可以说“匹夫之勇”主要指的是对国家、民族毫无益处只知蛮干不知思考的冲动行为。而“怒”才是根本所在。因此可以知道“匹夫之勇”并不等于蛮干。从这些可以看出“匹夫”不是泛指所有人的意思而是特指普通人而言的。因此不能将“匹夫之勇”和“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的“匹夫”混淆了。后者指的是普通人中的大丈夫,而前者则不是。
综上所述,“匹夫之勇”这个成语的真正含义是指不用智谋,只靠个人赤手空拳的蛮干。它并不是简单的形容勇气,而是更侧重于表达对于国家、民族思考的冲动行为。这个成语的真正含义是值得我们深入理解和体会的。
你说尽一孤忠,上有寡母,下有娇妻,倚托何人?不可使匹夫之勇,懊悔无及。
◎清·陈忱《水浒后传》第三十三回
1、临事要戒慎小心,不是光凭匹夫之勇就能解决问题。
2、你说尽一孤忠,上有寡母,下有娇妻,倚托何人?不可使匹夫之勇,懊悔无及。
3、这种时候不能逞匹夫之勇,要认真考虑一下对策。
4、轻而无备,性急少谋,乃匹夫之勇耳,他日必死于小人之手。
5、国难当前,让我们化匹夫之勇为无坚不摧的大力量。
6、那只是匹夫之勇,不值得我们讨论。
7、这件案子要团体行动,切忌匹夫之勇,弄乱了部署。
8、别逞匹夫之勇,多用用你的大脑吧。
9、非常奇怪这世上匹夫之勇非常常见,而道德上的勇气几乎没有。
10、这种只身潜入匪窟的做法,根本就在逞匹夫之勇,是徒劳无功的。
11、暴虎冯河就是匹夫之勇,是无法成大事的。
12、别让有人流血,别逞匹夫之勇。
13、它和匹夫之勇有怎样的区别?
14、做事不能逞匹夫之勇,要讲求方式方法。
15、打仗要讲究策略,光有匹夫之勇是不够的。
16、这些年轻人血气方刚,常喜欢逞匹夫之勇,滋生事端。
17、此种平日爱逞匹夫之勇的人,一旦有事,必先落荒而逃。
18、我看他少年老成,与时下好逞匹夫之勇的年轻人不同。
19、这种天气出海是匹夫之勇的。
20、我常常有匹夫之勇的一瞬。
春秋时期,吴王夫差日夜加紧训练士兵,派出一批精壮的兵马攻打越国。当吴越两国大战时,越国战败了。越王勾践被囚禁在吴国三年,受尽了耻辱,吴王觉得他已经不足以成为他的威胁,就答应勾践让他回去。勾践立下志向要复国,让国家强大起来。
十年过去了,越国国力越来越强大,百姓富裕,兵强马壮,而吴王夫差被之前的胜利冲昏了头,长时间荒废朝政,导致吴国国力逐渐衰败,士兵们都失去了战斗的能力。
越国的将士们一次又一次向勾践请战,要与吴国决一死战。最后勾践答应了将士们的请战要求,把他们召集在一起,向他们发誓:“我听说古代的贤君不会担心士兵数量少,只是担心士兵们缺少自强志向的精神。我不希望你们只凭着个人勇气和好强,我希望你们作战时步调一致,共同进退。进攻的时候要想到有奖赏,后退的时候要想到会受处罚。这样,就会常有奖赏。进攻的时候不听命令,后退的时候不知羞耻,就会常受到惩罚。”
出兵的时候,越国的人都互相勉励,所有将士们斗志十分高涨。大家都说,有这样贤明的国君,谁能不为他效命呢?后来勾践终于打败了吴王夫差,灭掉了吴国。
【成语解读】匹夫之勇:指不顾全局成败,单凭个人勇气行事的行为。
【成语心得】小朋友,很多事情不能光凭着个人的好强和勇气去做,有智谋也是很重要的,集体的力量更强大。
近义词: 有勇无谋 血气之勇 一夫之勇
反义词: 深谋远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