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义:指防止淹死而躲入山隅。表示远远回避。
避溺山隅,读音为:[bì nì shān yú]。
该成语源于“不入虎穴,焉得虎子”的故事。它说的是有一次孟子从清水镇赶集回来,走在半路上,看见一个人落水了,孟子急忙去救那个人。当他背起人往岸上走时,后面一位赶路的人赶上来了,也要去救那个人,并且说:“我背着他走。”为了避让后面的人,孟子就放下那个溺水者,让另一人去救。后来有人评论此事说:“溺了人,若不避开他,岂能不救?但一味避之,则又非救之之道。”
因此,“避溺山隅”可以理解为在遇到危险时,既要敢于舍生取义地去救人,又要巧妙地避开危险。
这个成语常用来形容人们在面对困难和危险时,要善于灵活变通,避免不必要的损失和伤害。同时,它也提醒人们在处理问题时要多角度思考,不能只从一个角度看问题,而要综合考虑各种因素,做到明智决策。
下官不能避溺山隅,而止冠李下,既贻疵辱,方致微绳,解箓收簪,旦归初服。
◎《梁书·王僧孺传》
1、下官不能避溺山隅,而止冠李下,既贻疵辱,方致微绳,解箓收簪,旦归初服。 ◎《梁书·王僧孺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