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义:指不共戴天的仇恨。
枕戈之雠,出自《晋书·刘琨传》:“并州之人,非惟见隔,且又衔雠,枕干之耻,不食彼粟。” 比喻强烈的仇恨和愤怒。这个成语的典故的主人公是刘琨。
刘琨是晋代名将,他与祖逖是好友,两人都以忠义著称。他们年轻时一起渡江,前往京师(今南京)求学,之后又一起担任司州主簿。后来,祖逖成为范阳太守,而刘琨则在并州任职。当时,并州被胡人拓跋猗卢所占领,并派兵攻打刘琨。刘琨向晋室皇帝请求援军,但援军到达时已经错过了击败胡人的最佳时机。由于实力不足,刘琨只能向亲朋好友求助,筹集粮食和物资来抵抗胡人。在关键时刻,他的好友范阳功曹祖逖毫不犹豫地派出了自己的部队,支援刘琨。
当祖逖的援军到达时,刘琨非常感激,亲自出城迎接。他感慨地说:“我们虽然身处不同的地区,但彼此之间的仇恨却如同枕戈待旦一样,时刻警醒着我们。我之所以能够坚持下去,就是为了报答你的援军之恩。” 这就是“枕戈之雠”的典故。
因此,“枕戈之雠”形容的是强烈的仇恨和愤怒之情,比喻时刻警醒、准备战斗的心态。这个成语也可以用来形容时刻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精神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