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义:比喻纠正错误超过了应有的限度。同“矫枉过正”。
矫枉过中,典出《左传·昭公二十年》:“叔向使予叛其君而纳之,公为信之。已而屡弃鲁国过数,然犹不解鲁刑。”这是讲的是乐祁以失去德义的事情矫治失道昏君昭公,终以自误终于大罪而被刑戮的事。以后以“矫枉过中”谓正错误的方法将问题处理过了头而陷于窘迫。这个成语说的是季札不惧吴楚联军伐己的威势,亲自迎入并抚慰之事。越王派大夫种去与晋订交修好,季札看后为之弹琴作乐歌。他完全了解吴国的军情,又了解吴国的国情,也明白越国的危险处境,因此他的曲调充满忧虑,完全把握住越国所处的危机,使越王深受感动。但当越王问及将来可否归国时,他却不肯答应。认为人应立义不肯欺骗别人,即使不以真实相见,也不应该假装掩饰的奉承对方而开自己的祸端。伍子胥不能言讲事实就必向勾践暗射除暴凶箭;公输般的假奉承者必定可恼怒,这是对人将不利、逼迫太急之极点的危机趋势行为作硬着心肠苟活所应付出的矫枉过中之举了。这里的“矫枉过中”便成了一个成语,其义表示不适当的办法处理过于过分,以致反而促成新的过分的结果。如以虚夸方法夸扬某人太过分而产生假话太多难于辨别真假的情况。可见这种办法不但无用反而有误了。这可引申为处理事情或方法适得其反而使事态更为严重的情况了。
他有更张,随事谏止,不少循默。然无矫枉过中之失,故能不亟有徐,进退有道,在元祐诸臣中,身名俱全,亦难矣哉!
◎《宋史·王存孙固等传论》
1、他有更张,随事谏止,不少循默。然无矫枉过中之失,故能不亟有徐,进退有道,在元祐诸臣中,身名俱全,亦难矣哉! ◎《宋史·王存孙固等传论》
近义词: 矫枉过正 矫枉过直 矫枉过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