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义:指习惯成自然。同“习以为常”。
“积以为常”出自《左传·成公十六年》,其故事讲的是晋国人认为肉是应该解割来吃的,而鲁国人则认为肉是应该风干收藏的。两个国家对吃肉的看法不同,于是晋国的使臣叔鱼提出建议,希望鲁国的国君能够按照晋国人的方式,把肉割开吃掉。但是这个建议遭到了拒绝,鲁国的上卿叔孙豹却不以为然。他回答说:“这件事与我等无干,不必照办。”还指责了提出这种意见的使臣:“小国能够从大国获得小小的享受,实在是我们的大福分,所以我们必欲变作你等一样的人。我并不是不知滋味的人,现在奉上羊肉三百余瓮,全都送给你吃吧。这种滋味确实是我所认为美味的味道,如果长久的风之如此,大家将会认为是天下的通礼,将来一定会实行它。像您现在所说的这种吃法,别人是不会知道这种味道的。今后再照旧割肉给大家吃,就像过寒节要吃热饼一样,不能看作一件常事。这是第一条理由。”
这个故事说明了对于事物的看法可以因时、因人而异,不应强求一律。同时,“积以为常”这个成语也表达了持续不断、长期坚持的行为或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