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义:犹言掂斤播两。
成语“掂斤估两”来源于古代买卖中“斤斤计较”的说法,后来演变成为贬义词,比喻做事或者考虑问题时过分计较个人利害得失。这个成语出自一个古代故事,讲的是有一个人想买别人的田地,但却舍不得多出一点钱,而在买猪时却拼命杀价的故事。
这个故事发生在清朝乾隆年间,在山东滕县有个财主,要出卖自己喂养的一块水田。这个财主姓刘名五,祖辈以卖酒为生。这天,刘五把酒馆门关上,贴了一张卖田的告示。滕县有个叫李二的人知道了这件事,便赶来问价。刘五说:“你看这田里的稻苗长得多好,我花三百两银子买来的,现二百两就卖。”李二觉得便宜,便与刘五讨价还价起来。李二说:“一百八十两银子如何?”刘五见李二是个识货的,且出价又低,不肯轻易出手,于是又加了一句:“一百八十两银子就卖给你,再不能多出一文。”李二见无法还价,只好与刘五讲好第二天到田里交钱取田。
第二天,李二真的带了银子来买田了。这时,刘五的酒友王三也来了。王三见李二要买那块田,便走过去问他:“你打算怎么个买法?”李二说:“照原价呗。”王三说:“你就不肯多出几两银子?”李二说:“出价都讲公平合理,怎么可以多出呢?”王三听了摇摇头走了。
这时正好邻居的一头猪又病又瘦,快要宰杀掉,刘五和王三就将这头猪买了回来。为了对付瘟猪花费了很长时间和精力。待他们两人收拾完猪后已经是中午了。李二觉得事也办了,买卖也讲妥了,可以走了。于是对刘五说:“这猪也杀好了,能称两斤肉吗?”刘五愣住了,“昨天你不是讲买田吗?怎么又要称肉呢?”李二笑着说:“刘大爷你不是讲的一百八十两银子吗?除了买田的银子外还有几两银子?我现在想请你掂掂斤两。”刘五这时才知道上了当,被李二在不知不觉中又杀掉了几两银子。刘五本想让李二吃点亏,好叫他今后不再来和自己讨价还价了。谁知这次上了当之后他反倒更精明了。
故事中的刘五因为舍不得多出一点钱买田而斤斤计较,而在买猪时却拼命杀价。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做事要公平合理、不偏不倚、不斤斤计较个人得失、不贪便宜等道理。
近义词: 掂斤播两 掂斤抹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