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义:形容花言巧语,能说会道。
巧言如簧这个成语来源于《左传》,春秋时期,晋国的大夫赵鞅因为一些事情,十分生气,打算杀了大夫士燮的儿子赵午,赵午的兄弟赵穿知道后,就杀掉了赵午为兄报仇。赵鞅非常恼怒,于是准备举兵造反,讨伐赵穿。士燮听到这个消息后,赶忙派使者去见赵鞅,希望他能够息怒宁兵,停止这场暴风雨的来临。
使者对赵鞅说:“我听说君子不担心那个犯错的人多,只担心没有能够进谏的人向他进谏。现在您怒气冲天,如果不加以劝解,恐怕会伤害到您的身体。”赵鞅听后,觉得士燮说得很有道理,于是就冷静了下来。
士燮为了感谢使者,就设宴招待他。在宴席上,赵鞅问士燮:“我听说一个有德行的人,应该善于听取别人的进谏,但是有时又不能做到。那么应该怎样才能做到呢?”士燮回答说:“善于听取别人进谏的人,应该像明镜一样照见自己的面容;像水一样柔和地对待别人;像鬼神一样地让人敬畏;像钟鼓一样动听进言。”赵鞅又问:“那我怎么才能变得能言善辩呢?”士燮回答说:“好言好语不一定非要说得太多。如果说得多而不动听,还不如不多;如果能做到说话温柔动听如象含着柔软的簧片在口中一样,就可以游说别人了。”后人就以“巧言如簧”来形容一个人说话非常动听,但虚伪动听。
所以这个成语的故事是一个巧舌如簧的故事,意在讽刺人说话虚伪、狡猾。
你这无耻的谰言,你这巧言如簧的挑拨离间,亏你还戴着一个人的面孔。
◎郭沫若《屈原》第四幕
1、你这无耻的谰言,你这巧言如簧的挑拨离间,亏你还戴着一个人的面孔。
2、骗子巧言如簧,我们差点上了他的当。
近义词: 巧舌如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