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义:指言行符合不偏不倚的中正之道。
允执厥中,读音是yǔn zhí jué zhōng。允执厥中是一则来源于历史故事的成语,成语有关典故最早出自于《尚书·大禹谟》。这个成语指的是态度真诚谨恭,精明能干,不偏不倚。这个成语故事讲述的是尧把帝位让给舜,说他的儿子“商均更配不上继承帝位”。由禹做继承人,再经过十年治理,“海外侯王毕入”,使边远地区的民族,也都来归服。这时便对禹进行封禅。在历史上,禅让制度的实施,对调整统治者内部的权力继承关系,使政局保持稳定,社会经济得到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禹继帝位后,把天下分封给功臣和子孙,自己又继续推行舜的政策。他“允执其中”,就是真心实意地保持政治上的中立态度。“允执厥中”四个字是对禹的最高评价。禹在治理天下时能因地制宜,“随山浚川,任土作贡”,都按时令进行征伐或视察。在他的推动下,“九山十陆任榛菅”,天然植被和家植经济都得到了较好的发展。“厥土下上上错,厥田上上,厥贡错亿凌万。”这也是他坚持了舜时的治理经验的结果。这就是禹名垂史册的事略。“道不拾遗,市不预贾”,民众乐业,安居乐业,连外夷也来朝贡,“八方协和”,国际间的友好关系也得到进一步发展。这些都说明了禹执政时的成功。“而天下咸朝于邑”,连桀这样暴虐的诸侯也被人民所共弃而自毙。
禹成功地治理了洪水,与益、弃共同劳绩卓著,舜赐禹黑色朝服、琴瑟、钟磬等。封禹于百揆,封舜于虞。从此天下大治。“允执厥中”是禹所遵循的最高原则,也是他成功治理天下的经验总结。
禹治水成功后,又因治家有道,又成为后世效法的楷模。在周公的制礼作乐中还取法于禹的事迹。《左传》成公十三年有:“禹、汤罪己,其兴也悖焉。”即以禹汤责己为榜样来要求自己。禹成为我国历史上一位重要的政治家。
周朝初年还出现了大禹治水的传说。在历史上,“禹征三苗”、“禹会诸侯于涂山”以及“涂山之会”等许多与大禹有关的故事流传至今。人们还在嵩山南麓立了一通大禹碑文石刻,作为对这位历史英雄人物的纪念。
从“允执厥中”这则成语中我们可以悟出这样一个道理:为人处世要与人为善、以德服人、以理服人、刚柔相济、宽猛相协、宽严得体、恰到好处;要讲究方法、讲究策略;要善于团结各种不同意见的人一道工作;既不要拿自己当主角;更不要拿自己当木偶。从实际生活看来不要一味的软弱和一味的刚硬。“软”、“硬”相互影响相互渗透都起不到良好的效果。“执中”必须是坚持原则基础上的“执中”,“允执厥中”必须是德才兼备的人才能做到。“执中”的过程实际上就是一个调动对方主观能动性并且顺乎民意和情理的双边活动过程。能够恰如其分地运用非强制性方法实施管理的领导才能称得上“执中”的高手!这样就能更有利于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有利于顺利开展工作;有利于团队的进步和发展。我们每个人的生活也是如此!为人处世就要有一个正确的方法观,从平时的生活和学习当中要不断训练自己的方法技巧;积累丰富的做事方法。从生活的实践中逐步提升自己;成熟自己;锻炼自己。“执中”其实就是无为之为!因为以正确的方法实施“无为”一定会产生良好的结果!就如从中国版图看来有大有小不可胜数;而大大小小的版块又各具特色;各具优势;各有所需!只要因地制宜;因时制宜;恰到好处;就会产生良好的社会效应!就会产生共赢的结果!“允执厥中”实际上就是我们中华民族的智慧结晶!是我们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也是我们每个人一生追求的目标!
总之,“允执厥中”这四个字是对禹的最高评价。它也是我们中华民族的智慧结晶!是我们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也是我们每个人一生追求的目标!
以上是关于允执厥中的故事介绍,如需更多信息,可以查看《尚书·大禹谟》原文。
圣人之道,中而已矣,堯、舜、禹三圣人为万世法,一‘允执厥中’也。
◎明·方孝儒《夷齐》
1、圣人之道,中而已矣,堯、舜、禹三圣人为万世法,一‘允执厥中’也。 ◎明·方孝儒《夷齐》
近义词: 允执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