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法:紧缩式;作谓语、定语;含贬义,常与“兔死狗烹”连用
释义:鸟没有了,弓也就藏起来不用了。比喻事情成功之后,把曾经出过力的人一脚踢开。
“鸟尽弓藏”这则成语的意思是鸟没有了,弓也就藏起来不用了。比喻事情成功以后,把曾经出过力的人一脚踢开。这个成语来源于《史记.越王勾践世家》,范蠡既行载宝物,浮于江湖,变姓名,为商贾人,致产数千万,而未尝肯言言利。范蠡事越王勾践,二十年,苦身戮力,卒灭吴国,报会稽之耻,报勾践之言,设诡道以消从如弃草芥。事成,见其可;败而勿咎。进退辞令,皆可观也。既已存亡吴国而诛强敌也,欲报之久矣,乃治装行,谓大夫种曰:“……鸟尽弓藏,兔死狗烹,越王为人可与共患难,难与处安。”
这个故事讲述了范蠡在帮助越王勾践复国之后,他预见到勾践会记恨他的功劳而杀害他,因此为了避免未来的危险决定离开。范蠡离开越国时携带了珍贵的珠宝和财物,并将这些财宝用于经营生意。他的智慧和商业头脑使得他的财富成倍增长。但是他在谈论与越王勾践共事时却始终保持着谨慎和小心,深知如果鸟儿消失了,弓弦就会隐藏起来。他的话语暗示着一种风险和不确定性,提醒人们要时刻警惕可能的风险和变化。因此,“鸟尽弓藏”这个成语用来形容功臣在成功后被遗忘或被抛弃的情况。
小弟从征方腊回来,苦劝我东人隐逸。明知有“鸟尽弓藏”之祸。
◎清·陈忱《水浒后传》第二十二回
1、那些为资本家卖命的走狗们,终有一天会明白鸟尽弓藏、兔死狗烹的道理的。
2、事情办完后,他露出了鸟尽弓藏的本来面目。
3、为了避免“鸟尽弓藏,兔死狗烹”的命运,他功成身退,弃官经商。
4、他甫一上任,就开除了辅选有功的部属,真是鸟尽弓藏。
5、他看出来这些人可以共苦,却不可以同甘,因此早安排了退路,以免惨遭鸟尽弓藏的厄运。
6、兔死狗烹,鸟尽弓藏,这种恩将仇报的行为,古来常见。
7、历史上能有几位君王,坐稳帝位后,不对功臣来个鸟尽弓藏的?
8、张良就是懂得适时急流勇退,才能避开如韩信鸟尽弓藏的下场。
9、有些公司为求降低经营成本,把老职员资遣,真是标準的鸟尽弓藏。
范蠡
春秋末期,吴、越争霸,越国被吴国打败,屈服求和。
越王勾践卧薪尝胆,任用大夫文种、范蠡整顿国政,经过十年的忍辱负重和励精图治,使国家转弱为强,终于击败吴国,洗雪国耻。越王勾践灭了吴国,在吴宫欢宴群臣时,发觉范蠡不知去向,第二天在太湖边找到了范蠡的外衣,大家都以为范蠡投湖自杀了。可是过了不久,有人给文种送来一封信,上面写着:“飞鸟打尽了,弹弓就被收藏起来;野兔捉光了,猎狗就被杀了煮来吃;敌国灭掉了,谋臣就被废弃或遭害。越王为人,只可和他共患难,不宜与他同安乐。大夫至今不离他而去,不久难免有杀身之祸。” 文种此时方知范蠡并未死去,而是隐居了起来。他虽然不尽相信信中所说的话,但从此常告病不去上朝,日久引起勾践疑忌。一天勾践登门探望文种,临别留下佩剑让文仲自刎,文种明白勾践的用意,悔不该不听范蠡的劝告,只得引剑自尽。
韩信
这一成语也比喻西汉时刘邦将一些建国时建功立业的大将们悉数杀光的情形。刘邦当皇帝后为削弱韩信的势力,把当时是\"齐王\"的韩信徒封为\"楚王\",使其远离自己的发迹之地,然后又有人适时告发韩信\"谋反\",刘邦又再将他贬为\"淮阴侯\",不出几个月皇后吕雉又以谋反之名将韩信诱至长乐宫杀死。刘邦于公元前202年得天下,韩信于公元前196年身首异处,这对共过患难的君臣在天下大定之后只相处了一年多一点的时间,韩信在临刑之前发出了“狡兔死,走狗烹;飞鸟尽,良弓藏;敌国破,谋臣亡”的浩叹。
近义词: 过河拆桥 兔死狗烹 卸磨杀驴 藏弓烹狗 兔尽狗烹 鸟得弓藏 高鸟尽良弓藏
反义词: 感恩戴德,有福同享,始终不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