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法:联合式;作谓语、定语;含褒义
释义:搴:拔取。拔取敌旗,斩杀敌将。形容勇猛善战。
斩将搴旗最早出自于《孙子兵法·九地》:“是故,将军之事,静以幽,正以治。善用兵者,譬如率然;率然者,常山之蛇也。击其首则尾至,击其尾则首至,击其中则首尾俱至。”
这个成语原意是指在战争中,勇敢的将士能够斩杀敌人军队的将领,拔下敌人的旗帜。后来,斩将搴旗逐渐演变成一个成语,用来形容勇猛杀敌、攻城拔寨的壮烈行为。
这个故事的主人公是孙武。孙武是春秋末期的一位著名军事家,他为吴国训练军队,制定了许多行之有效的军事策略。有一次,孙武率领吴国军队攻打楚国,经过一番激战,他们成功地攻破了楚国的城门,进入了楚国的境内。孙武命令士兵们不仅要杀敌、抢占阵地,还要斩杀敌军的将领、拔下敌军的旗帜。在他的带领下,吴国的军队勇猛无比,攻城拔寨,取得了多次胜利。
斩将搴旗的故事成为了中国古代军事文化的代表之一,也成为了后来许多文学作品和影视作品中的常见题材。这个故事也教育人们要勇敢、聪明、机智、有纪律性、善于组织、能够灵活应变,才能够战胜敌人、取得胜利。
即使斩将搴旗,威振疆场,亦偏将之任,非主公所宜也。
◎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五十三回
1、然犹斩将搴旗,追奔逐北,灭迹扫尘,斩其枭帅。
近义词: 斩将夺旗 斩将刈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