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义:悛:改过,悔改。坚持作恶,不肯悔改。
讳恶不悛出自《左传·隐公六年》:“多行不义必自毙,子姑待之。”意思是做了坏事,还怕人知道,一点悔改之意也没有。后来也用“讳恶不悛”形容人一贯干坏事,不肯悔改。这个成语来源于《史记·卫将军骠骑列传》,不教而杀谓之虐,不戒视成谓之暴;慢令致期谓之贼;暴其恶,反谓讳。
周霸,周平王的卿士,专权霸道,使政局动荡。公元前722年(春秋鲁隐公元年),郑庄公去世,太子忽继位为郑厉公。周桓王时周王室衰微,霸主地位衰落。周桓王宠幸虢公,并起用虢国的贵族林父为卿士,这引起了周霸的嫉恨。周霸派人刺探林父的军情,以谋杀林父。事情泄露后,周霸杀死了使者。
林父认为周霸欺君害臣,罪在不赦,就暗中投靠郑国。郑庄公答应与卫国的军队联合杀掉周霸。但这时庄公突然病重不能起身,只好派大夫公子突率军前去救援周霸。结果,公子突援军一到,诸侯军立刻包围了王宫,杀死周幽王和周豹父子。周平王宠爱另一个卿士虢公友,于是封虢公友为卿士,代替周霸。周平王对郑庄公说:“我早就该杀了周霸,可恨的是他讳恶不悛。”
以上就是“讳恶不悛”的由来,它警示人们对于坏人坏事必须给予坚决斗争,决不能姑息迁就。
近义词: 死不悔改 长恶不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