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义:虽然有口,却难以分辩清楚。常指含冤受屈但又无处申诉。
有口难辩,最早出自于春秋·左丘明《左传·昭公二十年》:“赋诗断章,余志所善,孰若裨之于《雅》,启予口志,谅尘彼观听。” 意思是有口说不出的话,表示理屈或辩解不能使对方心服。
这个成语来源于古代一位叫弦章的人。他是鲁国的贵族,因与卫国的灵公女儿私通,被卫灵公发现,借机将他拘禁起来。鲁国的臣子无忌和明伯听说这件事后,连忙去向鲁昭公报告。鲁昭公立刻派人去释放弦章并准备出兵攻打卫国,为弦章出这口气。
然而,在攻打卫国之前,无忌对昭公说:“先别发兵,我听说无瑕才能攻人。现在弦章有难以表白的情况,如果他出境了没有瑕,他将羞愧而死。假如他在国内有什么难以说清楚的地方而仍得到君主的信任和宽容的话,他会以能够保卫国家来表现自己的行为而服从于我国。”听到这些话,鲁昭公停止了发兵攻打卫国。
这就是有口难辩成语的由来和故事。这个成语意味着即使有委屈或冤屈,也很难向别人解释或证明自己的清白。
证据确凿,铁证如山,有口难辩,抓进牢去,判了十五年徒刑。
◎张书绅《正气歌》
1、如今被三仙姑一说,小桃真是有口难辩。
2、天荒地老,幸好出事那天你也在场否则我是有口难辩了。
近义词: 百口莫辩 有口难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