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法:联合式;作谓语、定语、状语;指难以捉摸
释义:有时记在心里,有时则忘记掉。用以形容若有若无,难以捉摸。
若存若亡:意思是有时存有时忘。形容记忆力差,有时记在心里,有时又忘记了。
这个成语源于《论语·子张》。子夏曰:“虽小道必有可观者焉,致远恐泥,是以君子不为也。”子张曰:“书曰:‘学如不及,犹恐失之。’”这就是说,子夏认为各种技艺、各种学问,虽然都有它可取的地方,但是,由于时间精力有限,不能去学习太多。他特别强调,即使是很小的一门技艺,也一定有值得学习的地方,但要始终保持对这门技艺的警惕,因为学得太多容易忘记也很容易。而子张引述《尚书》的话“学如不及,犹恐失之”,意思是说学习就像追赶着什么,唯恐赶不上似的。
因此,“若存若亡”这个成语的故事就是指孔子及其弟子对学问的谨慎态度。他们认为不要过度追求知识,以免导致忘本或无法分辨知识的真假和轻重缓急。同时也要时刻保持警觉,不能轻易忘记所学的知识。这个成语后来常被用来形容记忆力差或时断时续的状态。
近义词: 若即若离 若有若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