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义:指微不足道。
“郐下无讥”出自于《孟子·尽心下》,意为连下面的人都无法批评。指说话人已遭到众人的反对。原文是这样的:杨氏为应之曰:“事君无侧隐之私,今君之乎?褎如为齐相。累却坐不问三军之勇,行下看子都而不如,下民有口者皆然,未云利也。君有焉乎?”孟子曰:“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哂之。无侧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大人者,言不必信,行不必果,惟义所在。”
这个故事中,杨氏以一个普通人对自己君主的行为进行批评,认为他不符合礼的要求。孟子则以此说明一个有德行的人应该具备的四种品质:侧隐、羞恶、辞让、是非。这四个品质就是仁、义、礼、智。
总的来说,“郐下无讥”这个成语故事表达的是一种道德和品格的重要性,以及批评和自我批评的重要性。
陈大樽《明诗选》于万历以下,如汤义仍、曹能始不愧作者,概置之郐下无讥之列,此则大误。
◎清·陈田《明诗纪事辛签·曹学佺》
1、陈大樽《明诗选》于万历以下,如汤义仍、曹能始不愧作者,概置之郐下无讥之列,此则大误。 ◎清·陈田《明诗纪事辛签·曹学佺》
近义词: 自郐以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