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义:住在本地的人对外地客人的招待义务。同“地主之谊”。
“地主之仪”出自《左传·襄公二十九年》,讲的是鲁国贵族季平子与鲁国的公卿臧武仲的对话。季平子承认自己富有,但否认仗势欺人。他声称自己只是个地主,按规矩收取佃户的贡品和劳役,但佃户太多,不能一一拒绝,只好仗义接受他们的一些东西。但臧武仲认为他以富有欺压他人,有悖于礼的原则。
因此,“地主之仪”的故事涉及到财富、权力和礼节等社会问题,表明了社会地位和权力的分配不均等,以及不同社会阶层之间的矛盾和冲突。这个成语也提醒我们,在处理人际关系时,要尊重礼节,遵循公正的原则,避免因权力不平等而导致的欺压和剥削。
近义词: 地主之谊